手机网站二维码
  • 作者:雨果
    播音:聂梅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049.mp3
  • 《九三年》是一七九三年的简称。这一年在法国是革命的狂风暴雨时期:诞生不久的共和国尚未满周岁,帝制的阴魂还在法国徘徊;在这一年的开头(一月二十一日)国民公会就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在旺代率领十万农民叛变,在国外英国首相庇特为首联合了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向共和国宣战,侵略军在各处边境进攻法兰西。六月二日巴黎公社派兵包围国民公会,逮捕了背叛革命的吉隆特派议员,引起了各省吉隆特党徒的反抗,加上旺代的叛变,全国四分之三的省份都在武装反对共和国的心脏——巴黎,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中,形势岌岌可危。坚强的国民公会并不动摇,它组成了************,竖起了断头台,用最严厉的措施来***************,六月间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时代”,共和******同时号召全体公民参加军队来平息内部叛乱,抵抗外国侵略军。一队队蓝军(共和国军队)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去。

世界文学 539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高考作文宝典
  • 类 / 世界文学
  • 文 / 梁卫星 刘辉正 播 / 佚名
  • 在人生的河道上航行,总有河水太浅不能纵横骋意的遗憾,总有河床干涸而不得不暂时搁浅的悲哀。比如,学习,总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知识的水不深,学习的浆不硬,航船偏离了航线;比如,写作,总有令人心痛的。故事:思路不清,方法不当,而在考试的航道上折戟沉沙。把浩瀚的海洋装入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即使再小的桨也能划向成功……
  • 托马斯·曼_追求幸福的意志
  • 类 / 世界文学
  • 文 / 托马斯·曼 播 / 叶沙
  •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
  • 布宁短篇小说选
  • 类 / 世界文学
  • 文 / 伊·布宁 播 / 佚名
  • 伊·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унин,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布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类 / 世界文学
  • 文 / 歌德 播 / 不详
  •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又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的******,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飞鸟集
  • 类 / 世界文学
  • 文 / 泰戈尔 播 / 佚名
  • 中文译文-女声诵读-配乐版泰戈尔,印度诗人、思想家。他8岁就开始作诗,15岁时出版诗集《原野之花》,被称为“孟加拉的雪莱”。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闻名全球,其中代表作品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等。作品深受世人喜爱。“《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