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二维码
  • 作者:鲁迅
    播音:大民 晨笛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雪.mp3
  •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妙、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茅盾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现代文学 765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罗京诗歌朗诵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罗京
  • 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人是罗京的粉丝儿,什么时代了,哪怕是猪,只给他充足的机会露脸儿也会成明星的,经如XX姐姐.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张曼菱 播 / 佚名
  • 她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布衣女子,她是第一位走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张曼菱是一位创造奇迹的女性,她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想,一些情结,我们对自己有许多期许。张曼菱一直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这些事情并不是普通才女所能做到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张曼菱震惊文坛的作品,改编的电影《青春祭》更是享誉海内外。张曼菱作为具有深厚人文功底的创作型作家,毕业二十多年来,始终深入社会生活,与时代同步,从现实中汲取营养,一直涌动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先后有多部小说问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星》、《唱着来唱着去》、《异乡寒夜曲》、《为什么流浪》等,深刻影响了一代青年与学子。此集是张氏二十年来小说创作的首次选集出版。张曼菱小说才华洋溢、结构灵动、情感细腻。其小说中,一种对理想人性的不绝追求,对人生大美的永恒憧憬,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永享文字之美。
  • 中国近现代文学_散文1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鲁迅等 播 / 佚名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阶段由于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已开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国文学在西方也得到全面传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国文学较高水平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翻译出国,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将五四以后新出现的作家作品,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仅鲁迅的著作,就被40多个国家译成70多种文字。鲁迅生前,《阿Q正传》在日本就有5种译本,逝世后又有近10种新译本。《阿Q正传》传到西方后,法国作家R.罗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随着中国文学的广泛传播,其价值愈来愈为世界了解,世界文坛也给了中国文学以更高、更科学的评价。
  • 情感独白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日本小镇,还完好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到处弥漫着静谧安祥的气息。我与铃木花子并肩漫步在桥上,在她柔和的视线中我侃侃而谈。阳光温煦,清风拂面,这一刻,我几乎要忘了尘世的喧嚣……
  • 名家散文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这个专辑中收录的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 席慕蓉诗选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席慕蓉 播 / 蓝色百合
  • 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山路、出塞曲、抉择、初相遇、雨中的了悟、青春、信仰、前缘、为什么、盼望、送别、接友人书、野风、悲歌、渡口、无怨的青春、乡愁、爱你、与你同行、暮色、莲的心事、请别哭泣、树的画像、禅意(一)、禅意(二)、雾起时、历史博物馆……一直觉得自不是个喜欢诗的人,没想到看前面的目录,居然发现很多都听过,比如开花的树、莲的心事,出塞曲在20年前还被张清芳唱成了歌曲,很有点儿苍凉和悲壮。
  • 棋王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阿城 播 / 不详
  •   阿城的《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这个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理想精神的寻找。小说以远赴云南边境“上山下乡”的一群“知青”为主人公,勾画了他们在非常环境里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员。他天性柔弱,面对粗糙喧嚣的社会环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来自自身内部精神的平衡。这是一个典型的“隐于市”的“大隐”之人:既不远离世俗生活,又不沉溺于俗世环境。在作品中,政治事件和社会矛盾被淡化了,“知青生活”和“******背景”或许并不是小说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全部环境和依据,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才真正影响到了王一生们的为人处世乃至精神世界:老庄哲学中的淡泊宁静、无为而为、身处俗世、不耻世俗的“超脱境界”,或许正是王一生们梦昧以求的人生理想,也是小说所要建立的文化立场。  阿城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在阿城看来,文化是人类历史上远比阶级立场、政治意识更具“历史连续性”的制约和促进因素。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精神气韵,不仅成就了阿城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情趣,也被溶解在了阿城的叙述之中。阿城的叙述气定神闲,平静如水,或许,只有这样的闲静,才能使阿城看清楚王一生的不放过一颗饭粒的“吃相”,看清楚他“净是绿筋的瘦腿”,看清楚许多作家来不及注目的东西。阿城被认为是当代作家中首先一个从体制文学的虚假******中后退出来,让我们重温传统文化平和、冲淡、宠辱不惊的脉息的作家。只是,阿城本人的过于“平静如水”,使他在“三王”之后几乎不再有更重要的创作,以至终于淡出文坛。
  • 喧嚣荒原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党益民 播 / 权巍
  • 虽然看惯了家族颓败的寓言;虽然听人说《喧嚣荒原》犹如《白鹿原》的影子,受《白鹿原》影响明显;虽然写家族内部的仇仇杀杀在今天已绝不新鲜,然而,我还是被《喧嚣荒原》紧紧地攫住了。应该承认,它的作者有优异的叙述才能,讲起故事来,尽管直白,却灵动,诡秘,善于虚张声势,故布疑阵,语言含有一种朴素的粘性。不管写家族内部的权谋和残忍,还是写热辣辣的男女******,都很会造势。
  • 沉沦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郁达夫 播 / 佚名
  •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天气一天一天的清凉起来,他的学校开学之后,已经快半个月了。那一天正是9月的22日。 
  • 【首发】老舍_离婚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老舍 播 / 王波
  • 老舍_离婚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在《离婚》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老舍在文字运用上的成熟和精妙,小说的开头详细的刻画了张大哥这个人物,我是很不喜欢这个人物的,张大哥一个男人,却偏偏喜欢做别人的媒人,爱请客,特别爱管别人的闲事,这个“爱管闲事”并不能体现他有多好,他有多仗义,当别人真有难处有求于他,但自己也有烦心的事儿时,他的小气与虚伪便在我们面前显露无疑了。在老舍_离婚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围绕一群国民******的小科员展开描写,记录下这些小人物诸如婚姻、孩子、升官、外遇等烦恼。老李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他对人生的思索贯穿全文,展示了老李从理想主义者向小市民蜕变的心理历程。而文中的张大哥则是北平人的生存典范,生活在如老李一般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的人周边,他深谙人情,世俗,为着更好地生存而忙忙碌碌。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也最引人深思。老李大学毕业,做了财政所科员,过着衙门里无聊的生活,然而他有理想,有热情,曾经试图冲出灰色生活的重围,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浪漫”。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终于以失败告终,做了“张大哥第二”。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在衙门里,老李人品好,有学识,是唯一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一个肯埋头干实事的人,却遭到******小赵、老邱、老吴等人无尽的羞辱。面对小赵的混蛋行为,老李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堂堂男子汉,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只能回到家痛哭一场,第二天还得照旧去衙门。他“不敢再去捉弄那漫无边际的理想,理想使他难受的渺茫,像个随时变化而永远阴惨的梦”。老舍其他作品请收听:赵子曰、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
  • 莫言新作_生死疲劳(节选)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莫言 播 / 吕鹏
  • “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讲述50年乡村史。《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
  • 龙应台_目送_完整版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龙应台 播 / 佚名
  • 《目送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 老舍_赵子曰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老舍 播 / 佚名
  • 老舍_赵子曰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老舍最早的一部成功的小说《赵子曰》(作于1926年),叙述20年代一群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最突出的当然是那位既庸俗无聊又欺软怕硬,显示自己不畏强权的赵子曰。他敢于挑头组织学生大闹学校,捆打校长,却不敢搭救被退职奉军军官逼做流氓的同乡谭玉娥——也是因见对方不像酒后初见时那么漂亮,以致怕军官报复(资助了谭玉娥一点钱)丢下家庭教师的差事逃之夭夭。他和武端、莫大年一直怀疑李景纯与他们同样,一心争风吃醋,直到看到王女士给李景纯的信,才知道冤枉了已不在人世的同学。老舍作品洋溢的俏皮、诙谐的艺术气息,常常使有些令忍俊不禁。“笑”中向来都包含着复杂多端的悲喜情感,别林斯基说:“民族性的奥秘所在不是这个民族的服饰和饮食,而是在于这个民族理解事物的方式。”几乎老舍所有的小说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切人,其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有时甚至成了某种文化符号。《赵子曰》是老舍的第二部小说,是趋向于成熟的过渡性作品。《赵子曰》以嬉笑唾骂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新旧变化的大时代,既无向善决心,又无作恶勇气的糊涂大学生赵子曰的形象。《赵子曰》中,主人公本有着善良的天性,为人率直、慷慨大方,并时常做着爱国志士的梦。他搭救了被军官凌辱,沦落风尘的女子谭月娥,但却还是不愿得罪军官而带谭月娥回家乡。赵子曰的性格中也颇有阿Q的影子,他得了倒数第一时老舍这样写道,“至于名列榜末呢,他照着镜子自己勉励:‘倒着念不是第一吗!’于是那一点不高兴,一片雪花儿似的那一点,没其立足之地了。”对阿Q的那怒其不争的感觉,同样的出现在赵子曰的身上了。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读这部作品之时,看到赵子曰的糊涂、虚荣,可怜他被人利用而不知,而老舍也多处对他进行的调侃戏谑。可是我们又一边希望着赵子曰别再糊涂下去,渴望他和他的朋友快点觉醒。老舍说过:“幽默作家当然会有幽默感。这倒不是说他永远以‘一笑了之’的态度应付一切。不是,他是有极强的正义感的,绝不饶恕坏人坏事”,“同时他的心地是宽大爽朗的,会体谅人的”。因此老舍的讽刺中,也能看出他的怜悯之情,他也急切希望他们醒过来吧。
  • 品读_2011年7月合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节目以“赏析”开掘经典深广精妙的内涵,以“诵读”展现经典节律气韵之美好,以“背景短片”点染氛围,以艺术化方式传播经典。
  • 开卷三十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 冰心作品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冰心 播 / 佚名
  • 冰心作品集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冰心是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今年暑假,我也阅读了一本她写的书。这本书与别的书不太一样,它是由散文,诗歌,小说等聚集在一块儿组成的。因为每一篇的篇幅都不是很长,所以我很爱读。也因此,渐渐地我发现了冰心奶奶写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她爱蓝天大海,爱河流山川,爱花草树木……更爱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因为在她的眼里除了宇宙,孩子就是最美好的。在她的文章中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自然,在她的世界中处处都有爱的身影。她的诗主要以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所著的《繁星春水》,它的语句时而婉转优雅,时而高昂激越。它的语言真是优美,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也似乎让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语句的精炼,能把一篇篇文章浓缩成一首首优美的诗,更因为它朦胧的诗意,留给我们遐想的余地,让我们感到诗人细腻的心情。冰心相关的有声作品请收听:冰心传、再寄小读者、寒夜的桔灯_冰心作品配乐朗诵。
  • 朱自清的朋友圈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姜建 播 / 姜建
  • 朱自清的朋友圈_现代文学。从父亲的“背影”,到“荷塘月色”,品味一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人文情怀;从鲁迅、闻一多,再到俞平伯、叶圣陶,说说民国文学大师“朋友圈”鲜为人知的故事。叶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久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中国公学一起参加了学潮。当时叶圣陶的家还安在用直,每星期六总要回家去。后来叶圣陶也搬到上海住,彼此交往更密。叶圣陶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总要捎给朱自清看。有一次,朱自清把一些报纸放在书架上,不慎丢失了,很感不安。因为他知道叶圣陶作文不留底稿,发表的作品总是辛苦地搜集保存起来。然而叶圣陶知道后却只是略显惋惜随和地说:“由它去末哉”朱自清和叶圣陶可能是俞平伯先生两位最为重要的好友。朱自清,1898年出生,1916年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但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1921年底,俞平伯预备第二次出国留学,12月31日,朱自清、叶圣陶、许昂若为送俞平伯赴美国,在杭州合影照留念。1922年初,俞平伯和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的《诗》月刊创刊。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诗刊,在当时倍受社会的关注。《诗》月刊创刊后,俞平伯和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交往颇为频繁,不久他们又合编过文学刊物《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1923年8月初,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南京,对夜游秦淮河感受颇深,而后分别创作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传为佳话。从他人对闻一多、朱自清回忆的文字看去,在性情上,他们之间有很大不同,在治学态度上,两人却有着一致的谨严。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与闻一多及几位******在昆明龙泉镇司家营的清华文科研究所里一块住了两年多。朱自清虽然不像闻一多一般专精,可研读专业相近,当然有常常讨教借重的机会。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对闻一多说,要细细阅读他的全部手稿。
  • 林语堂_人生不过如此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林语堂 播 / 佚名
  • 林语堂_人生不过如此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读林语堂的散文,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毛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林语堂相关有声作品请收听:唐人街、秋天的况味。
  • 张爱玲_异乡记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张爱玲 播 / 佚名
  • 张爱玲_异乡记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看罢《异乡记》,不禁惊喜:《异乡记》全文通读下来最为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张爱玲切身的感受,而在于她的眼光和笔法。张爱玲自称很受老舍影响,并且也无比敬佩他。于是在《异乡记》中精彩而幽默的比喻比比皆是,诙谐质朴的描写褪去了张爱玲从前作品中的华丽奇巧。写饭盛得结实,“就像一只拳头打在肚子上”;军太太在火炉上温双脚,“像洗剥干净的猪只的下部”;打杂的,“像童话里拱立的田鼠或野兔”;火车上的兵,“一个个都像油条揣在大饼里”。她在描写上开始超脱了《红楼梦》和《*********》对自己太大的影响,渐渐脱离了对物质的迷恋,转而多写人物的神态和夸张的语言表情。把军人的蛮横不讲理用几句粗话,破折号,象声词写得入味三分。又譬如写乡镇上见到南迁的大学生,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嚣张气焰,提供了另一种形象的解读。再写司机助手超车后,给后面车吃灰时的那“笑嘻嘻”“红着脸大喝”的一声“触那!”,把那种市井可笑的心理完全暴露无遗。呵,原来张爱玲写散文,写乡村见闻,写日常生活,文风依然那么精致而纯粹!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只是一篇未完成的未定稿,其中虽因此而落下不少瑕疵,但瑕不掩瑜,张氏的才华依然跃然纸上,展露无遗,如前所述。开篇写动身的前一天到钱庄里去卖金子。所见之景:小房间、小伙计、台灯,物物素质淡雅,俨然一张发黄的旧上海老照片。其中描绘钱庄里柜台后两个小伙计的情状后,说:"灯光里的小动物,生活在一种人造的夜里;在巨额的金钱里沉浸着,浸得透里透,而捞不到一点好处,使我想起一种蜜饯乳鼠,封在蜜里的,小眼睛闭成一线,笑眯眯的很快乐的脸相。"不禁心底浅笑。再联想起《半生缘》里顾曼桢初见祝鸿才时对他的评价:"笑起来像猫,不笑起来又像老鼠",仔细琢磨,愈发笑得心窝蜜里透油。想来张爱玲这样开篇即博人一笑的文章真是少见,不负才女之名。张爱玲的其他作品请收听:传奇_沉香屑、秧歌、小团圆。
  • 鲁迅_阿Q正传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鲁迅 播 / 白刚
  • 鲁迅_阿Q正传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鲁迅的其他作品请收听:南腔北调集、野草、三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