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二维码
  • 作者:赵本夫
    播音:阿蒙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03.mp3
  •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件意想不到的事,促使孙三老汉最终下了决心:“卖驴!”那天,他给收购站往县城送货,交完货,又给人代买了东西,便赶着大青驴急忙往回返,离家还有六十里,一会儿也松不得。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四更起床,五更上路,加上刚才买东西爬了几个楼,没出城,就觉有些困顿。他迷迷糊糊往前赶,出了城,路上行人锐减。他想,离下路还有好远,反正是轻车熟路,索性睡上一阵,于是跳上车,怀抱鞭子,和衣躺下,任凭大青驴嗒嗒地踩着路面往前走。说来巧,前头不远,有人赶一头草灰驴,拉一辆躺着死人的平板车,奔郊区火葬场。车两旁,几个护葬的男女正哽哽咽咽。

现代文学 765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迦陵咏荷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叶嘉莹 播 / 叶嘉莹
  • 莲叶如此茂密,层层叠叠,引人寻梦,摇舟入湖,停驻其间,举头望见天上舒卷的云彩,低头凝视波光潋滟的湖水,发觉自己所要追寻的梦渺不可寻,扣舷微吟,胸臆自知。莲花那么美好的姿容艳质,却是那样容易飘零,秋风一起,美丽的莲花就凋零了。莲实(莲蓬)采撷装满了筐筥,可是却不知道应该交付给谁,所思所寄如云中的仙鹤,叹息因缘不可把握。貌如莲花,美丽而容易飘零;心如莲子,苦情而坚贞。
  • 迷幻花园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陈染 徐小斌 播 / 吉琳
  • 在这里,当然不是去人为地制造男性/女性的对立,强调某种女性主义意识,无非是企图拓安家落户文学的疆域,提示另一重视野,那些一直处在蒙昧状态的精神角落,将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文化意识也许会注入某种精神兴奋剂。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认为的那样,妇女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实践”,其自身就带有“革命性”,它可以进一步证明传统社会的象征秩序是有可能从其内部得以转换的。
  • 迟桂花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郁达夫 播 / 王笑冬
  • 短篇小说。郁达夫作。1932年发表。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后家道中落,自己又患病辍学、婚姻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答应娶媳妇。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老郁受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的翁则生妹妹翁莲纯洁,可爱,善良宛如山中的迟桂花那样美丽的天性。
  • 罗兰小说_西风.古道.斜阳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罗兰 播 / 崔国夫
  • “梅兰芳的《玉堂春》!”她念着,“最好最好了!”“晤。”春如坐在她对面,一手支在高桌上,托着下颔,眼皮垂着,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要说唱《玉堂春》,四大名旦谁也唱不过梅兰芳。他可以把玉堂春的心事都唱出来。让人一听那声音,就知道玉堂春有多俊,又有多苦!”我不懂戏,所以没有回答。春如是故意不理她。她抽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上,开始去摇着留声机外面的把手,上弦。“我最喜欢听她唱‘在洪洞,住了一年整’那段。”春如托着下颔,眼皮向下垂着。一副不屑的样子。小七自愿顾唱片开动,那胡琴的声音和那老生的道白就开始了。小七很神往地听起来。她站在那里,高耸的胸脯随着她的呼吸起伏,她的手轻轻地在腿上打着拍子,脸上的酒窝一漩一漩的,她在小声地跟着唱。春如一直没有抬起眼皮。而我却一直没有把眼光离开小七的脸。她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小七。我想象中的小七仿佛应该是浓妆艳抹扭怩造作的。而她脸上没有一点脂粉,头发没有烫过。说话的声音是低沙的,她的举止是自得其乐,旁若无人的。只有一点,像我想象中的小七——那就是她的丰满。不过,这丰满却比我想象的要来得自然。好像她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这么丰满。所以她的花绸小褂子才那么宽宽大大,她的丰满才那么带着不主自主的抖颤。
  • 玄机之死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徐小斌 播 / 吉琳
  • 长安城自安史之乱后似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过去的歌舞楼台、丝竹声声、商贾云集、胡骑异服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秋风卷去。长安......
  • 神木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刘庆邦 播 / 佚名
  • 小说名叫《神木》,读了大半部分也不理解什么叫神木·最后从文中一个老窑工的话中知道了其实神木就是煤,是开采出来的黑黑的煤,以前的人不知道煤,只看到煤身上有木头的纹路,扔进灶膛是就能着起来,认为这是大树老得变成神了,变成神木了。...
  • 遍地胡麻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李西岳 播 / 赵冬
  • 故事发生在1979年,讲述了一连英雄班四班长汤长青虽认真负责但始终一直没有提干的机会,而在一次军队比武中汤长青被评为先进典型,终于成了重点培养对象。而一份令他不满的婚约却毁了他的前途……
  • 钱穆_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钱穆 播 / 佚名
  • 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纪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示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为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本书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本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氏******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 张欣_梧桐梧桐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张欣 播 / 丁建华
  • 在《梧桐梧桐》中张欣为我们描绘的是一段明净而刻骨铭心的感情.女护士邝燕喃与好友梧桐的男友刘小岸真心相爱,但梧桐患病之后,刘小岸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放弃了前者,于是一对倾心相爱者只能在两难中遥遥相望.虽然张欣愿意充当爱的理想守望者,但她笔下的爱情却多以悲剧告终。
  • 中国之声_千里共良宵-2012年4月合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姚科、青音
  • 《千里共良宵》,用感性触摸心灵!《千里共良宵》每天0:00—2:00直播,系晚间文艺类直播互动节目。节目风格倾向高雅、唯美、精良、现代、亲切,主要受众群为40岁以下的都市白领、大中学生及夜间工作者。美文、歌曲、电影、音乐,让文艺表达思想,让“午夜的声音会发光”!节目还通过短信、邮件、论坛等形式,让听众讲述感悟。每天午夜,《千里共良宵》与您共赴心灵之约!
  • 老舍_我这一辈子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老舍 播 / 杨立新
  • 老舍_我这一辈子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爱着北京话,写着北京人。《我这一辈子》里里外外透着北京话的脆生,幽默,翻来覆去地琢磨,自己跟自己掰扯,还有一些现在的北京人也陌生了的特有的术语行话,比如“笔帖式”,“五行八作”,“倒头车”,“理门”,“索儿胡”,估计没多少人能把这篇小说顺顺溜溜地念下来。我们只好特别邀请了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杨立新来给我们来一个原汁原味的《我这一辈子》。虽然杨立新是北京人艺的后来者,没有与老舍先生有直接接触,但是深知老舍先生对于北京人艺的重要性,对于老舍先生的感情不是一般二般的,接到邀请,二话不说,立马就冒着大雨驱车来台录音。杨立新与咱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关系那也是三班四班地。年头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膊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可是,个人独有的事往往来得更厉害,它能马上教人疯了。去投河觅井都不算新奇,不用说把自己的行业放下,而去干些别的了。个人的事虽然很小,可是一加在个人身上便受不住;一个米粒很小,教蚂蚁去搬运便很费力气。个人的事也是如此。人活着是仗了一口气,多喒有点事儿,把这口气憋住,人就要抽风。人是多么小的玩艺儿呢!
  • 龙应台_目送_完整版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龙应台 播 / 佚名
  • 《目送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 老舍_赵子曰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老舍 播 / 佚名
  • 老舍_赵子曰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老舍最早的一部成功的小说《赵子曰》(作于1926年),叙述20年代一群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最突出的当然是那位既庸俗无聊又欺软怕硬,显示自己不畏强权的赵子曰。他敢于挑头组织学生大闹学校,捆打校长,却不敢搭救被退职奉军军官逼做流氓的同乡谭玉娥——也是因见对方不像酒后初见时那么漂亮,以致怕军官报复(资助了谭玉娥一点钱)丢下家庭教师的差事逃之夭夭。他和武端、莫大年一直怀疑李景纯与他们同样,一心争风吃醋,直到看到王女士给李景纯的信,才知道冤枉了已不在人世的同学。老舍作品洋溢的俏皮、诙谐的艺术气息,常常使有些令忍俊不禁。“笑”中向来都包含着复杂多端的悲喜情感,别林斯基说:“民族性的奥秘所在不是这个民族的服饰和饮食,而是在于这个民族理解事物的方式。”几乎老舍所有的小说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切人,其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有时甚至成了某种文化符号。《赵子曰》是老舍的第二部小说,是趋向于成熟的过渡性作品。《赵子曰》以嬉笑唾骂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新旧变化的大时代,既无向善决心,又无作恶勇气的糊涂大学生赵子曰的形象。《赵子曰》中,主人公本有着善良的天性,为人率直、慷慨大方,并时常做着爱国志士的梦。他搭救了被军官凌辱,沦落风尘的女子谭月娥,但却还是不愿得罪军官而带谭月娥回家乡。赵子曰的性格中也颇有阿Q的影子,他得了倒数第一时老舍这样写道,“至于名列榜末呢,他照着镜子自己勉励:‘倒着念不是第一吗!’于是那一点不高兴,一片雪花儿似的那一点,没其立足之地了。”对阿Q的那怒其不争的感觉,同样的出现在赵子曰的身上了。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读这部作品之时,看到赵子曰的糊涂、虚荣,可怜他被人利用而不知,而老舍也多处对他进行的调侃戏谑。可是我们又一边希望着赵子曰别再糊涂下去,渴望他和他的朋友快点觉醒。老舍说过:“幽默作家当然会有幽默感。这倒不是说他永远以‘一笑了之’的态度应付一切。不是,他是有极强的正义感的,绝不饶恕坏人坏事”,“同时他的心地是宽大爽朗的,会体谅人的”。因此老舍的讽刺中,也能看出他的怜悯之情,他也急切希望他们醒过来吧。
  • 冰心作品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冰心 播 / 佚名
  • 冰心作品集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冰心是少年儿童文学作家,今年暑假,我也阅读了一本她写的书。这本书与别的书不太一样,它是由散文,诗歌,小说等聚集在一块儿组成的。因为每一篇的篇幅都不是很长,所以我很爱读。也因此,渐渐地我发现了冰心奶奶写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她爱蓝天大海,爱河流山川,爱花草树木……更爱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因为在她的眼里除了宇宙,孩子就是最美好的。在她的文章中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自然,在她的世界中处处都有爱的身影。她的诗主要以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所著的《繁星春水》,它的语句时而婉转优雅,时而高昂激越。它的语言真是优美,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也似乎让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语句的精炼,能把一篇篇文章浓缩成一首首优美的诗,更因为它朦胧的诗意,留给我们遐想的余地,让我们感到诗人细腻的心情。冰心相关的有声作品请收听:冰心传、再寄小读者、寒夜的桔灯_冰心作品配乐朗诵。
  • 朱自清的朋友圈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姜建 播 / 姜建
  • 朱自清的朋友圈_现代文学。从父亲的“背影”,到“荷塘月色”,品味一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人文情怀;从鲁迅、闻一多,再到俞平伯、叶圣陶,说说民国文学大师“朋友圈”鲜为人知的故事。叶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久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中国公学一起参加了学潮。当时叶圣陶的家还安在用直,每星期六总要回家去。后来叶圣陶也搬到上海住,彼此交往更密。叶圣陶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总要捎给朱自清看。有一次,朱自清把一些报纸放在书架上,不慎丢失了,很感不安。因为他知道叶圣陶作文不留底稿,发表的作品总是辛苦地搜集保存起来。然而叶圣陶知道后却只是略显惋惜随和地说:“由它去末哉”朱自清和叶圣陶可能是俞平伯先生两位最为重要的好友。朱自清,1898年出生,1916年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但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1921年底,俞平伯预备第二次出国留学,12月31日,朱自清、叶圣陶、许昂若为送俞平伯赴美国,在杭州合影照留念。1922年初,俞平伯和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的《诗》月刊创刊。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诗刊,在当时倍受社会的关注。《诗》月刊创刊后,俞平伯和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交往颇为频繁,不久他们又合编过文学刊物《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1923年8月初,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南京,对夜游秦淮河感受颇深,而后分别创作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传为佳话。从他人对闻一多、朱自清回忆的文字看去,在性情上,他们之间有很大不同,在治学态度上,两人却有着一致的谨严。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与闻一多及几位******在昆明龙泉镇司家营的清华文科研究所里一块住了两年多。朱自清虽然不像闻一多一般专精,可研读专业相近,当然有常常讨教借重的机会。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对闻一多说,要细细阅读他的全部手稿。
  • 林语堂_人生不过如此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林语堂 播 / 佚名
  • 林语堂_人生不过如此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读林语堂的散文,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毛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林语堂相关有声作品请收听:唐人街、秋天的况味。
  • 鲁迅_南腔北调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鲁迅 播 / 佚名
  • 鲁迅_南腔北调集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7年-1929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上海的儿童》,《火》,《论翻印木刻》,《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等。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所以先生将1934年3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命名为《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看完《南腔北调集》,已是深夜。《南腔北调集》1934年上海同文书局初版。收录了鲁迅在1927年至1929年间所写的杂文51篇。鲁迅依旧在与各色人等论战,并不亦乐乎。但其中也有可流传的好文,譬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此篇就是现在读来,仍然寒光四射,有着照耀当下的魔力。然而1980年人文版的鲁迅著作,其注释却极左,关于林语堂,如此写到:“以自由主义者的姿态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粉饰太平。长期从事反动文化活动。”呜呼,林语堂居然成为反动文化的鼓吹者,哈哈,有趣有趣。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其"南腔北调"既是一个指涉参杂南北方音的名词,同时也是民国历史场域中一个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文化思想隐喻。走南闯北的人生体验,汇聚成了鲁迅以多方言混合为基础的语言与思想观念,其语言和思想有诸多分歧,也有内在沟通,由此塑造出一个颇具民国性格的文人形象。从纷乱的语言到驳杂的思想,后者更为重要。鲁迅以杂文这一独特的话语方式,张扬生命个体的思想独立与自由,在民国文学天空中绽放出了璀灿的思想之花。
  • 朱自清散文集_第1部_踪迹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朱自清 播 / 佚名
  • 朱自清散文集_第1部_踪迹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踪迹》是朱自清的第一本诗文集。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十二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踪迹》分为两辑,第一辑收入作者新诗31首,其中有《光明》《羊群》《怅惘》《挽歌》《侮辱》和长诗《毁灭》等,《光明》是诗集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写于1919年2月22日,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初期,中国命运前途未卜,一片混乱,国人处在迷茫之中。诗人便发出了“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的呼吁。《羊群》一诗写了一群夜间在田野熟睡的羊被狼惊醒了,一首诗把中国人的奴性,帝国主义的残暴和************的无能软弱描写得淋漓尽致。《毁灭》是一首200多行的长诗,1948年朱自清去世后,李长之在《杂忆佩弦先生》一文中曾提到了这首诗:“一般人常常提到他的《背影》,并且因此称他散文家,我想这是故意小看了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毁灭》——在中国是一首可纪念的长诗。”第二辑收入散文4篇,其中有名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扉页是周作人的诗《过去的生命》:“这过去的我的三个月的生命,哪里去了,没有了,永远的走过去了,我亲自听见他沈沈的缓缓的一步一步的,在我的床头走过去了,我坐起来,拿了一枝笔,在纸上乱点,想将他按在纸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一行也不能写,一行也不能写,我仍是睡在床上,亲自听见他沈沈的缓缓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床头走过去了。”周作人的诗权作为序了。朱自清早年写诗,后来逐渐转向散文的写作,写的小说极少。1936年5月出版散文集《背影》时,他在自序中写道:“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前年一个朋友看了我偶然写下的《战争》,说我不能做抒情诗,只能做史诗;这其实就是说我不能做诗。我自己也觉得如此,便越发懒怠起来。”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 朱自清散文集2背影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朱自清 播 / 佚名
  • 朱自清散文集2背影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是朱自清先生第二本散文集,包括女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阿河、哀韦杰三君、飘零、白采、荷塘月色8篇散文。其中《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文章的主题是父与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 【首发】江南2之山河入梦_林白、大力播讲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格非 播 / 林白、大力
  • 江南2之山河入梦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在梅城县的起落人生。看起来像是四十岁花痴老处男的猎******(当然曲折万分,跟陆秀米最爱的张某某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捞到了漂亮女主角的心自己却不知道,最后统统错过),但实际上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写生。里面每一个角色比《人面桃花》要更熟悉一点,旧社会的愚昧在新中国中依旧存在,甚至变成了一头一头表面雄壮激昂转身就面目狰狞的野兽——那个******燃烧的岁月,让很多像谭功达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做着美梦,但生存的赢家却是白庭禹这样投机取巧的人……各种斗争的背后依旧是权力的游戏。而越是被集中的权力越是光辉,而被掩藏的腐坏就越严重——金秘书长联合白庭禹杨碧玉的阴谋得成的一刻,血雨腥风令人呼吸停顿。一边是谭功达的理想被现实击毁,一边是阶级歧视的阴影摧毁着人性。而作品最后一部分转入谭功达在花家舍的奇遇以及姚佩佩的逃亡,一个虽然像在桃花源,但却是一个“共产主义”梦魇,人人都是老大哥——人性的丑恶被花家舍的繁华所掩盖,姚佩佩虽然在逃亡,饱受风餐露宿担惊受怕,可和谭功达的处境却很和谐地呼应着,桃花源未必幸福,流亡未必痛苦。合上书本,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会有更感性直接的认识,那不一定是地狱,但那张命纸还是比解放前厚不了多少——当时的激进分子期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副县长私会民女,家长还是想着能不能纳成妾。那些在时代变化中迷失身份的人们,很容易趴在地上抬不了头。******的部分:谭功达对白小娴的鲁莽,白小娴对王大进的痴迷和幻灭,姚佩佩对谭功达的深情,谭功达对姚佩佩的真情却被命运和******捉弄等等等等,丰富多彩的爱情在任何年代都是闪着光芒,无论悲剧还是喜剧。我们不再约定时间等在某处,也减少了拐弯抹角。但能猜中对手心思,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依旧是稀有的大赢家,无论在什么年代。而是个人就会犯迷糊,犯下各种错误,爱情就是这样。
  • 萧红散文全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萧红 播 / 佚名
  • 萧红散文全集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的小说名篇如《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牛车上》、《小城三月》等等都闻名于世。同样,她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文字优美。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她的遭遇、情爱与她的文字水交融,如同呼吸。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即使是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的读者,在读了她的一系列的自传体的散文之后,也能对她的经历、体验、性格、感受,有个大致的了解。作者在这本集子里所选的散文,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她在哈尔滨、上海、东京等地的生活情景的。可以说,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做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
  • 肖红_回忆鲁迅先生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肖红 播 / 肖玉
  • 肖红_回忆鲁迅先生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还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许广平——鲁迅的爱人。其中有两处的细节描写,让我震颤。一处是写鲁迅生病期间她对鲁迅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给鲁迅挑选最嫩的菜,把鱼肉最软的一块夹给鲁迅。现在有多少妻子能做到这一点?社会在变,人的价值观在变,我们已经习惯于享受、习惯于索取。但读到这样的文字,甜柔、善良、体贴、质朴的人性在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母性。萧红一生真爱的男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祖父,另一个是鲁迅。对祖父的爱是亲情之爱,对鲁迅的爱则是一师一友的爱。她敬重鲁迅,也敬重许广平,她是他们俩的朋友。萧红在自己的诗里写过“理想的白马骑不得,梦中的爱人爱不得”。
  • 【首发】老舍_离婚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老舍 播 / 王波
  • 老舍_离婚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在《离婚》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老舍在文字运用上的成熟和精妙,小说的开头详细的刻画了张大哥这个人物,我是很不喜欢这个人物的,张大哥一个男人,却偏偏喜欢做别人的媒人,爱请客,特别爱管别人的闲事,这个“爱管闲事”并不能体现他有多好,他有多仗义,当别人真有难处有求于他,但自己也有烦心的事儿时,他的小气与虚伪便在我们面前显露无疑了。在老舍_离婚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围绕一群国民******的小科员展开描写,记录下这些小人物诸如婚姻、孩子、升官、外遇等烦恼。老李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他对人生的思索贯穿全文,展示了老李从理想主义者向小市民蜕变的心理历程。而文中的张大哥则是北平人的生存典范,生活在如老李一般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的人周边,他深谙人情,世俗,为着更好地生存而忙忙碌碌。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也最引人深思。老李大学毕业,做了财政所科员,过着衙门里无聊的生活,然而他有理想,有热情,曾经试图冲出灰色生活的重围,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浪漫”。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终于以失败告终,做了“张大哥第二”。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在衙门里,老李人品好,有学识,是唯一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一个肯埋头干实事的人,却遭到******小赵、老邱、老吴等人无尽的羞辱。面对小赵的混蛋行为,老李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堂堂男子汉,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只能回到家痛哭一场,第二天还得照旧去衙门。他“不敢再去捉弄那漫无边际的理想,理想使他难受的渺茫,像个随时变化而永远阴惨的梦”。老舍其他作品请收听:赵子曰、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
  • 沈从文_虎雏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沈从文 播 / 佚名
  • 沈从文_虎雏。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我”作为读书人,一心想要把做军官的六弟身边的小兵培养成读书人。他为这个年轻人付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代价,而最终这个小兵还是伙同一个兵杀了人,逃往异地。故事结构很简单,我和六弟是两个对立的阵营。我和六弟显然代表着两种思想。毫无疑问,我是文学救国论,从读书识字振兴文化来立人。六弟则是当兵做官,安身立命。六弟的阵营成员还包括一个王将军。王将军的身份颇具意味,他和“我”曾为同学,而最终当上了军官,背弃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有声势有地位。王将军出现的使命就是劝说“我”让小兵回部队,好像自己是个活生生的榜样。三多则扮演了一个犹大的角色。他不仅诱拐小兵逍遥自在,更重要的在于小兵就是受了他的挑唆,伙同他杀了人,只能远走他乡。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这是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 方方_武昌城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方方 播 / 阿蒙
  • 1926年初秋,正值北伐战争中的武昌之战。一场残酷的围城战役让武吕曾经有过雄伟的城墙、城门、护城河毁于一旦,最终灰飞烟灭。“武昌被封40天,关在城里的老百姓遭遇到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遭遇过的痛苦。这如同牢笼的40天里,战争给他们每个人带去的都是血泪斑斑的创痛。相信城里的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特别的经历。很多人的命运因这次围城而改变。”方方的《武昌城》落笔于80多年前的武昌战役.正是用小说的形式记录着发生在老武昌城的这场灾难。罗以南以一个身在军队心却依然“外在”的旁观者角度见证了武昌战役。他受祖母影响,自小信佛,醉心于研读苏曼殊,对革命几无兴趣,也是一个思考多过行动的人。他本想离开学校、离开武昌城、离开这纷扰的尘世时去寺庙中躲避时事,安了余生,但他绝不可能就此摆脱这繁杂的一切,在去寺庙的路途上遇到了他的同学梁克斯,这个对革命充满热情、对北伐军充满信心的年轻人,为了参加北伐战争南下到广州一路追随北伐军至此。迷惘中的罗以南遇到了革命意志坚定的梁克斯,在梁克斯的“教育”下,加上被砍头同学陈定一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一事未了,使得罗以南跟随着梁克斯一起参与到北伐战争的队伍中,见证了坚韧残酷的武昌攻城战。
  • 史铁生中短篇小说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史铁生 播 / 翟万臣
  • 史铁生中短篇小说集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题记。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史铁生回顾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残废之后那段艰难时世。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当时的情景很容易想象,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那么被夺去了行动的自由。但这还不是最令他难过的,他内心的愤慨与失落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关于史铁生的书,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史铁生的作品,是在轮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写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通篇都是对命运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解读。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 【首发】史铁生散文集_李野墨播讲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史铁生 播 / 李野墨
  • 史铁生散文集_李野墨播讲_有声现代文学作品。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本辑以《我与地坛》开篇。文章有两条叙述线索:第一条线索主要叙述我与地坛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关系。这一层而叙述的内容较抽象,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体现的是人与地坛即自然的合一与和谐。第二条线索主要讲述我与地坛中的几个人物的关系,这一层面是实写与详写,表现的是人该如何生存和以健全的心态来对待人事,以及如何从别人身上获得生命能量的问题。两条线索一虚一实,波澜起伏,互相补充印证。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生命,在史铁生的眼中,那可是极为宝贵的东西。也许在无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轮椅的那一刹那,史铁生仍然是无法摆脱失去双腿带给他的痛苦与磨难,但是在他触动写作灵感的那一瞬间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随之忘却了。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 安妮宝贝_残翼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安妮宝贝 播 / 佚名
  • 安妮宝贝,作家。曾任职中国银行、广告公司、网站、杂志社等。1998年起发表小说,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探索人之内心与自身及外界的关系。至今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摄影图文集、随笔集《告别薇安》《蔷薇岛屿》《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等各种著作。文体自省疏离,风格清洌,拥有大量读者。作品均持续进入全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更被引介到香港、台湾、越南、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现居北京。
  • 开卷8分钟-201209合集
  • 类 / 现代文学
  • 文 / 佚名 播 / 梁文道
  •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太快,娱乐方式多样,读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开卷八分钟》是凤凰卫视日播读书节目,由著名学者梁文道先生主持,节目每天用短短的8分钟时间介绍一本书,希望让观众用最简利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