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9
05

“您”瞧瞧是不是这个理

    在我们生活中,“您”其实不比“你”鲜见,我们喜欢说“您”,有的职业还逢人就叫“您”,这群人脱下职业装在生活中还叫“您”,那就是一种职业病,未免有些虚伪。


    “您”字的出现,叠架于“你”字之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您”表示尊敬,那“你”的存在就变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用“你”就将尊敬的程度打了八八折?


    网上流行说法解读“您”,寓意是“心上的人是你”,但尴尬的是放在最亲密的关系当中,谁会用“我爱您”代替“我爱你”,那八成是把恋人当客户谈,迟早要分手的节奏。用“您”还是“你”,你得厘清这种界限,也许能直呼“你”的人,可能还没有“您”来得多。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作为礼仪大国,“您”字背后肯定藏着厚厚一摞说不完的中国传统礼仪历史,甚至出现得比“你”字还早。其实不是的,“您”字其实很年轻。最早出现的“您”,跟敬称没半毛钱关系。


    据考证,唐朝以前,汉语里都只有“你”,没有“您”。唐代之后,才有了“你们”的复数说法,当时被念作 “汝”“汝等”“你弭”,两个字连读就容易读成了“您”。不论尊卑,它只是表示第二人称的复数,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你们”。


    据台湾学者张华克对汉语的研究,真正到了宋元时期,最开始在山东邺城、邪城、阳谷等地,汉语当时受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影响,“你”的读音逐渐开始有了鼻音,还出现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从“你”到“您”,我们清楚地看到满语寄存于汉语的过程。当时“您”已经逐渐开始从表示多数到单数人称意思过渡,而且已经开始有了敬称的苗头。


    “您(恁)”一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后来以俚曲、元杂剧使用最频繁。例如《梁山五虎大劫牢》杂剧的第三折,鲁智深就曾经对宋江敬称过:“哥, 您兄弟来了也。”元曲《西厢记》里,丫鬟红娘对张生说过:“来时节肯不肯心由他, 见时节亲不亲在于恁。”大部分时间台词都只有“哈哈”“哎呀”“嗨”的鲁智深,也尊称宋江一声“您”。


    到了大约清朝中叶康熙时期,满族社会开始进入满汉双语时期的时候,这标志着现代北京城区话的形成。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您”字才逐渐成熟,形成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您”不再与第二人称复数相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析,如果要表示复数敬称语气,只能说“您二位”,“您几位”,人一多就叫“诸位”,总之你如果用“您们”,就被笑话了。民国时期,当时某杂志刊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编辑部把信中的“你们”擅改为“您们”。吕叔湘先生还因此写信批评了编辑部:“我从来不说‘您们’!” 对求真务实的语言专家拍砖可得讲底子,吕先生算是最早专门研究“您”的专家,编辑们估计都没有好好看过吕先生的第一篇学术研究《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立马就踩在了自以为是的跟头上。


    “您”字最早以尊称的形式,是在北京民间交际圈成熟起来的。满族这一半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虽然融合的结果是汉语战胜了满语,但满语的色彩,执拗地留在了北京话当中,比如丰富的儿化音,以及“您”的用法,就是满语影响的结果。清代后期吴趼人在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描写京里、京官等众生相时使用的就是地道的北京土语,书中对北京话“您”的解析,就是“‘你’,京师土语,尊称人也。发音时唯用一字,‘你’字之音,盖藏而不露者”。


    在老北京的交际圈中,皇城根内的“规矩感”,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天子脚下众多平民百姓,无论是在******众生相,还是在民间,都有一套严谨的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交际规则。而“您”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应运而生,到了现代,“您”从京师土语进入到汉民族普通话当中,已经成了现今广泛的礼貌用语。“您”字不仅仅是一种表礼貌、尊敬的语气,往根上说,它更体现了交际权势关系,全中国最爱说“您”的地方,也就只有北京。在反映老北京生活的话剧《茶馆》里,就总共用了160次之多的“您”,“您”标志个人归属地的象征性符号,已经成了能凸显北京城地域文化和京味儿情结的象征。


    “您”到了现今,这种表示权势关系的符号意义逐渐被消解,泛化成礼貌用语。在北京,“您”更是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无所不包。它不仅局限在长尊有序的传统社会语境当中,北京话里的“您”,可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方言暗语。按照老北京的说法,会不会用“您”,听不听得懂“您”,已经成了鉴别北京人的一大门槛。在北京出个门,是个人都可以被叫“您”。见面第一句“吃了吗您内”,走的时候“走好内您”,表示感谢“谢您嘞”。跟北京人问个路,要是“您”字没用好,您可能就被忽悠到门头沟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不论辈分高低,也别觉得自己受不起,要习惯被叫“您”。给年长的大爷大妈让个座儿,都能听到“没事我就一站地,您坐着吧!”。就连五岁的孩子,跟妈妈撒娇都能用“您”——“妈妈,您等我长大就给我行吗?”


    都说北京人吵架厉害,说话不带脏字,“您”就是北京人最厉害的武器。北京人爱说“您”的地步,就连骂人也不放过。 您别看“您”字处处透着客套礼貌的意思,换个语气和语境,轻点则表示调侃,再重点,就是一种嘲讽和轻蔑。“您可懂得真多呀!”听到这句话别以为是被夸了,语气不对八成都是抬高帽子用来表达言外之意:“能少说就少说,装什么装。”“您配吗?”话里有话,表达的就是贬低之意:不好意思我觉得你不配。在街边不小心踩到一大老爷们的脚,他可以不带脏字地骂人:“我这脚硌着您了吧,您脚真受累了啊,您还再来一脚吗,不来我可走了。”这三个“您”字没听懂,还以为老大爷脾气好在跟您玩踩脚的恶作剧呢。北京人再动怒也保持着礼节文明的气质:“哟,您这张嘴可真厉害啊!”这种狠不在分贝有多大脸有多么凶猛,就像武林江湖当中一招笑里******就可致命,******于无形之中还能保持优雅,就像我们常用的表情包微笑脸来表示一脸轻蔑一样。是的,跟我吵你还没够格。


    更何况“n”“l”不分的广东人湖南人,哪来那么多事?逢人就说“您”,这不就跟日本人动不动就鞠躬那样,外地人过不了自己内心那道坎,学了未免显得有些庄重谄媚的味道。而在上海话里,也没有“您”,只有“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北京人问:“您多大了?”上海话问:“侬几岁了?”南方商业气息甚于******气息,并没有太多的等级官民色彩,无端端用“您”相称,双方都膈应,还显得客套生分了,不当自己人不说,还有种给别人添高帽之嫌。


    “您”的出现,确实让“你”的存在有点尴尬,难道用“你”就显得不礼貌不尊重了吗?但放到什么都能搞起来的现代人,用“您”,多少有种“被玩坏”的意味,如果只有“你”没有“您”,会少了很多喜感。


    当然在工作场合中,“您”比“你”更常见。三句不离“您”,没“您”就说不了话的,一定是服务行业。尤其是在客服行业,“您”跟“亲”一样,称霸行业霸主地位:“亲,您好,非常高兴为您服务,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呢?”


    第一声“您”还好,听多了就会产生副作用。我们为什么那么烦这种客服的“您”?


    因为“您”代表的是一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虚伪的面具,明明内心拒之千里之外,还要伪装成礼貌客气。他们的职业天生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把微笑和“您”挂嘴边,一到了生活当中,他们没准是最烦开口闭口说“您”的一群,还让不让人放假休息了?在传统的事业单位和国企,上下级、陌生******以及等级关系中,发个微信用“您”互称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了。但如果是在扁平化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尤其是讲究多元平等的文化氛围,用“您”就显得太过于迂腐呆板了,感觉就像是在尬聊一通。用“您”的都是“请您”开头的祈使句,你都能感觉到对方下一步要有事请求:“亲,请您看看这个方案能不能这样做哦……”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微笑地对你说“您”,可别全当是客气敬称,“您”字早已经是一个被玩坏的老干部。


    考验情商的时候到了,要听懂“您”的言外之意,不仅要结合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语气,还要综合双方的人情关系和距离。您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