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19
03

流浪的是身体,固守的是心灵——《流浪地球》

     其实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就有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人类大逃亡,要带上地球?坐着飞船走不更加方便?也不会遇到那么多的地球灾难。后来才发现,半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这个设定来源于刘慈欣的原著,且是该片的世界观卖点,而且原著中更是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跑路要带上地球”,因为目标星系没有合适居住的星球,必须把地球一起带走,让地球变成半人马座星系的一颗行星,原著还设定了中“地派”和“飞船派”打成一团。
    但这正是东方观念的特殊之处,说白了就是对“故土”的眷恋。
    其实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对故乡的依赖感,但在东方尤为体现的更为深刻,我们的“落叶归根”、“解甲归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怀个中体会,而相反的就是“乐不思蜀”。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必然十分明显。
    要往根源上找,因为我们是大河文明,五千年文明面朝土地,我们对于这片从未离开过的土地有着很浓厚的感情。而西方多是海洋文明,美国更是移民国家,夸张一点那边就是“四海为家”。
    所以对待“家”这个全球性的话题上,西方人更加灵活变通,我们相对比较“保守”而已。就像「流浪地球」后半段,地球末日将至,广播中说道,“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拥抱家人。”而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好莱坞电影中,大概会变成“要珍惜眼前”,或者“及时行乐。”
    对故土,对家园的眷恋,这样的东方式处理手法,成为该片的精神内核。而在科幻电影中,这样的情怀被放大到了整个地球之上,这也是为什么要把地球装上发动机一带走的原因。这也让我看到了电影中可以说是经典,也是最美丽的画面之一。成千上万的发动机喷射的冰蓝色火焰在地球上空融汇成一条长而绮丽的“尾巴”,这颗对比宇宙来说小的不能再小的行星,却承载着一整个人类的文明,正朝着希望的方向拼尽全力前进着。
    电影中数次提到的一个词,那便是“回家”。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而电影中的“家”,已经被无限放大。这种情感,这部电影中,我再次体会到这样的情感为一个中国人带来的力量。为了要回家,刘启和他的妹妹朵朵反抗救援队的强制性征用;为了要回家,刘启的姥爷韩子昂在氧气耗尽即将被冻死的那一刻坐在了沙发上;为了要回家,刘启的父亲刘培强牺牲了自己带着宇宙空间站撞向木星自爆……家,可以被赋予很多观念;同样的,家,也可以赐予人无穷的力量。
    「流浪地球」这样祖孙三代齐上阵的情况在西方电影中很难见到。这是典型的东方式亲情和家庭关系,但本片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普世化,将地球人类的命运与个人家庭紧密结合,那种独属于人类的非理性选择才是真正最迷人的。

15
2019
02

《流浪地球》的影评

  《流浪地球》自从上映就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它的影评吧:


  作为《流浪地球》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时也很忐忑。


  所有的原著粉大概都有这种心情吧,就像一个少女等着和心爱的少年郎见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况且这么宏大的科幻主题更是极难驾驭,和好莱坞的驾轻就熟相比中国在科幻电影上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失败的电影改编毁经典的例子也不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