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9
05

“身宽”,“心宽”,路就宽

    有句话说得很好:“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生命最诗意的境界,便是在淡然中懂得一切,以平常心看轻生死无常,用欢喜心握住爱与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自在于身,潇洒于世。


    因为这世上绊住我们双脚的,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而是心。把心打开,脚下之路才会宽阔,不期之幸才能常有。=


    纪伯伦说过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05
2019
05

走江湖的人

    占卜从业者堪称街头的民俗学者、人类学者。接触各色人等的命途叙事,尝尽人间况味,他们既是江湖的代表也深解“江湖”之意。”江湖”标签,常让这个行业抬不起头来。其实作为一个文化里约定俗成的概念,“江湖”涵义丰沛。上述三个故事体现出江湖的三种“调性”:江湖是“边缘底层”,是“世界”,是“习性技法”。用社会科学略显呆板的话说,江湖分别关涉社会结构分层、对社会的整体想象以及惯习或能动性。

    前现代社会里,走江湖的人的重要构成,类似于“游民阶层”,就是所谓“危害社会的江湖行当”的人。典型人群有杂技、相声、评书、快板、唱戏等行当里的艺人,流浪汉,***女、赌徒、盗贼、放高利贷的、基层衙役,还有算命看相、行医卖药的。除了盲人、灵媒,一般占卜需要识字能力,这类人属于“过剩的”,没有办法被******吸纳的知识分子。在另一种古代阶层行业分等“三教九流”里,他们连同画师、游方僧道同属“中九流”。总之,跳出“士农工商”,离开家族、土地,缺乏安稳体面的谋生方式与居住地的人,就得走江湖去。到了当代,“边缘”意义上的江湖,聚拢了很多被体制排挤出来或主动拒绝“组织”、“体制”工作的人。可以说,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以及牛立勇所代表的被解除公职的知识分子在一段时期内直接壮大了占卜从业者的队伍。

10
2019
04

能力得益于态度,态度提升平台高度

    在职场上一直有这样的讨论:能力和态度到底哪个更重要?

    有人说,态度比能力重要,但是态度不一定能转化为业绩;也有人说能力比态度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岗位上。

    “他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

    “他这是态度问题,能力还是不错的。”当然某种情况下,做的不好,态度也可以背锅。

    通常大多数人会觉得态度是更重要的,但是往往决定最终结果的是你具备的核心能力。而能力,其实也是由态度决定的。一个人的态度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力的大小。

21
2019
03

总是“睡不够”的年轻人

    今天(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就像是空气、食物和水一样,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2019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益智护脑”。

    但有意思的是,一边是世界睡眠日在倡导“健康睡眠,益智护脑”,一边是“报复性熬夜”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年轻人报复性熬夜#成为高达3亿次阅读量的热门话题。报复性熬夜,即白天过得不好、或者过得不满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补偿。

19
2019
03

“美玉”应当用这四种教育雕琢

     美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没有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没有一个整洁优雅的环境,任何一个在污浊和混乱中成长的儿童不可能滋生高尚和美好的气质和感觉。
    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地了解人类各种文化的进程,人类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以及天才的创造和超常的劳动留在历史上的美好记忆,这些认识和知识不仅会增加孩子对祖国和人类的感觉和感情、对文明的尊重和热爱,而且会拓宽他/她的想象力的基础和感觉能力的细致和深刻程度。
    儿童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的,以美术教育为例,应该分成四块。第一,素质教育;第二,知识教育;第三,技能训练;第四,图像技能基础课程(与语文课平行)。
    这四种教育如果能互相配合,就能够完成儿童(不仅限于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在图像时代——特别是在未来——能够利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媒体、新技术来进行图像课(和语言课并行配合),培养表达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对个体的艺术天赋和才能有所发掘和激励,并且发现特殊儿童的天赋和潜能,选拔进入合适的训练程序,对有兴趣并有才能的儿童引入某一个方面的专业艺术教育,使之顺利地进入艺术家专业训练体系而成长为未来的杰出人才。
    每一方面的儿童艺术教育各自目标不同,但都涉及四个方面,即组织结构、检验和考核办法、行动设计、操作模式。虽然四个方面看起来是平行的,其实是有很大差异。我们提出对四个方面的整体初步建议如下,以下分论之。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儿童创造力、想象力和感觉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规定时间和次数内让儿童接触艺术,打开眼界,增加感受。
    从组织结构方面来说,怎么来培养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和感觉能力,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合作。美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没有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没有一个整洁优雅的环境,一个在污浊和混乱中成长的儿童不可能滋生高尚和美好的气质和感觉。而这种情况有时候是每一个父母、儿童自己参与造成的。素质教育应动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发挥作用,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各种时间和活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干预,单单依赖老师和外人(家庭教师和课外辅导)来承担是不行的,必须要家长自己把爱心和时间放到孩子身上。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必须看其两端:尖端科技和美育。任何国家都会积聚巨大的力量去推进尖端的技术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和发达,但是不少国家无从顾及普通的人民生活,特别是儿童举手投足之间的美感和教养。在最简单的行为过程中所保持的一种审美的能力,就显示为国民美育水平的欣赏能力,普通的艺术教育的能力,普通人民的美感和教养,以及城市、乡村、街道、家庭的每一个角落的优美与整洁程度。极高的修养并不完全依赖资金和物质条件,而依赖于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中国古代用“清风”“明月”可以培养出充实于天地的修养,那么今天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注意观察周围,就会看到精彩,既可自我欣赏,也可拿去跟别人分享,还可以请别人来参观共享,形成团结和尊重他人的社会,达到在审美中“爱人所爱,好人所好,敬人所敬”的和谐。
    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其组织结构既然在整个社会,其检验和考核办法可以参照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教育的记录考核方法,规定各个孩子在参观和欣赏艺术和文化活动上花费了多少次数和时间。操作模式则要动员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文化历史旅游圣地开放给学校和带孩子的家长参观,为参与者建立打卡、盖章的服务,每个儿童在一定的年纪必须要满足一定次数和种类的审美、艺术活动,可以在学校组织下由专业人员带领,由受到专业培训并经过专业人员考核和定期培训的学习机制,讲授内容和教材要由专业委员会进行学术审查和美感评估;在学校组织之外,动员老师、家长和课外辅导人员参与关心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每一个普通的******都必须注重自我的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如此有益于社会文明的整体提升。
    知识教育
    知识教育,是人类的文明认识和历史知识的一部分,经由各个年龄段分级、分段,根据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累来进行“艺术史”教育,就像读书一样“读图”(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和新媒体艺术——摄影、电影和新媒体杰作),掌握对世界和文明的基本常识和文化记忆。
    知识教育主要是指艺术史(美术史)的教育,或称人类文明的知识教育、文化记忆和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教育,也就是通过课堂知识和对博物馆、名胜古迹(人类文化遗产的形象遗存)的参观、体验、欣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地了解人类各种文化的进程,人类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以及天才的创造和超常的劳动留在历史上的美好记忆,这些认识和知识不仅会增加孩子对祖国和人类的感觉和感情、对文明的尊重和热爱,而且会拓宽他/她的想象力的基础和感觉能力的细致和深刻程度。
    艺术史(美术史)教育应该说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实验基础。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在100年前就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学说,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公民,当然首先是儿童。博物馆、美术馆的普及又增加和补充了人们接触艺术、图画和景观的可能性,既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给家长补充精神文化,带着问题有引导地深入体会相关的娱乐、旅游活动,就与第一种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成为广泛的美育的辅助形式。
    国际艺术史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y, CIHA)目前也在进行一个项目“最好(的学者)为人人(讲解艺术史上的杰作)”(Best for Everyone),就是动员几十个国家(会员国)的一流教学者来给普通的人,特别是孩子讲解其最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一件艺术品,让视频能够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以更普遍方便和便宜的方式,使许多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人类最高的美的知识和对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组织结构完全可以随学校的课堂进行,只是要在教材上做好分级和分配,这个工作要和图画课的动手实践并驾齐驱,比照语文课和历史课来检验和考核,容易控制和检验知识成果。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培养实际参加艺术活动的感觉和能力。
    任何艺术都不纯粹是感受力的激发和知识的积累,还包括技能,也就是儿童眼和手的协调和身体的介入,是一种实践。艺术的高度和微妙程度是需要经历长时间反复练习方可逐步获得的技能,这也是一种普查性的对个人潜在能力的发现、激发和培养,甚至会对一些自身所隐藏的、潜在的(家长和儿童本人并不知道的)天赋和创造力加以调用和增强,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为人类留下文化和艺术作品。
    大多数的儿童都不必像艺术家一样接受培养,人类中只有极少数具有天赋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需要专业训练,而大艺术家又不是仅靠培养就能够造就的。成为艺术家的道路艰苦而冒险,绝大多数学习艺术的人虽然具有相当的天赋,成功也只是几人而已,全世界每一个时代、每一种专业,只需要几个艺术家,其他人只能够是陪衬和陪练,终其一生努力而不得成就。更何况,即使艺术事业杰出的艺术家,却也往往走上了一条人生激烈、幽暗、冒险、纠结和痛苦的道路,伟大的艺术家经常是以自我生命和幸福作为代价,才换得人类整体精神的愉悦和提升,而艺术家经常在离世之前,都没有机会获得承认和掌声。
    技能训练通常跟“考级”发生关系。“考级”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促进艺术技能教育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但是如果只把“考级”放在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方面,把培养艺术专业和职业过早用在儿童的艺术培训中当做美育,那就本末倒置,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漫无边际的童心,减损了艺术教育的愉悦感,使人生而具有的艺术感受力受到限制和摧残,造成艺术受教者终身厌恶“艺术”。
    艺术的技艺活动,虽然只占儿童美育的1/4,或者是只对最特别的很小一部分儿童有意义,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之下,由于培训机构的营利目的迎合了多数自身并未经过美育,又没有精力和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普遍的焦虑,就有可能发展为最发达甚至是疯狂增长的部分。名为美育,实为美害!越有地位和金钱的家庭常常受害越深。今天,在中国处在市场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想要防止营利而害义的社会潮流是不可能的,想要去压制家长迫切和急切的焦虑需求也是不可能的,要去堵塞和规范市场的种种乱象,只能采取疏导和引导的方式,并且严加监督。最重要是让家长了解,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的特性有很大的差别,钢琴、小提琴训练身体部分犹如体育运动,要从小进行按部就班的训练,也便于用考级方法测试,而视觉艺术创作和造型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初中后期或高中阶段开始,一个高中的学生学习造型,能理解事物的结构和质感的处理,准确掌握空间******的处理方法,只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而这样的训练在幼年儿童中花几年都达不到,而且最后就僵持在一个套路中变为成见,以后也不能够充分发展了。所以,儿童美育中的早期技能训练应该是让他/她在没有技术限制的情况之下,充分地调动创造力、感受力,极尽全力自由发挥。
    图像基础教育
    关于图像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可参见我在《作为基础课的图像课》中的论述,比如:“使之成为语文课平行的图像课,为图像、信息时代需要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文化准备基础训练和素质教育,从少儿美术教育一直到高中基础教育中的图像、艺术和审美训练。”
    中央美院毕业的黄于纲的凉灯农村朴实生活的概括描写,是经过极其严格的绘画造型训练的结果,对孩子来说这种训练“最好12岁以后开始(吴作人语)”
    总之,这四个方面的儿童美育如果不被现有的家长和儿童本人所完全理解和接受,就会出现偏向。首先是理论问题,然后才是实践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广大群众和少年儿童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过分庞大、过分迫切(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儿童的关键时段是不可能等待的),所以就形成了畸形的艺术培训市场。这种市场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要求的一面,但是由于对美育和艺术本身的全面性、复杂性、微妙性理解不够,在市场的浪潮冲击之下,很容易转化为一种以片面作为整体(比如把技能训练作为美育的唯一方法),或者以不正确的艺术评价作为标准(所谓正确就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进程,不正确就是不符合或者部分不符合、有巨大缺陷和空白),从而把艺术教育变成一种牟取暴利的手段。而中国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又不纳入升学考核的范围(当然现在教育部已经发出明确通知,艺术将会纳入升学甚至高考的考核范围,这一点已经获得根本的纠正),所以在教学、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都高度缺乏,尤其是边远贫穷地区的儿童与发达城市的儿童之间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差异,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实际所处的环境的差异。而这些问题本身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和恰当的组织得以迅速纠正的,并且在新媒体网络课程的推进之下,可以迅速地比解决经济和地区差异等其他问题更早地获得解决,使得儿童发展机会的平等优先实现。而如果正确调用了这四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边远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而且有可能比城市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通过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理利用和组织,通过专业委员会有效的专业工作,通过基金会在关键部分的充分支持,他们在此处的资源就可以和城市资源平等交换,他们的创造力甚至可以优越于城市的儿童,影响整个国家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整体格局。
    从整体的角度来通盘考虑,这四个方面都不是由国家和社会的任何一个部门和某一种力量能够单独完成的。儿童美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综合工程,它既是******和专业人员的合作,又是公益活动和公司行为的配合;既是施教者的责任和理想,也必须通过广泛的教育,让每一个家庭,甚至是每一个儿童,都要积极理解和参与才能达到。

14
2019
03

每个人都有不想做,又需要做的事

     不管你有多积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我们也许觉得这些事儿无聊、无谓、费力、耗时、讨厌或令人焦虑。那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前行?
    第一步,你要认识到,动力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经历诸如兴奋或期待等特定的感受。动力是驱使你以某种方式行事的一个或几个原因。你可以通过找到一个有个人意义的原因来决定去做一些事情,而不必为此而感到兴奋。
    举例而言,你可以选择做某件事,因为它将:
    · 减少你的焦虑
    · 让你关心的人受益
    · 带来财务收益
    · 避免负面影响
    · 让你感觉良好
    · 帮你理清思路
    · 符合你的价值观
    · 减轻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原因听起来像是:
    “我不想做____。但如果我做了,我将看到显著的短期和长远的财务回报,并且这一选择让我感觉良好。”
    “我不想做____。但如果我做成了,我的上司将会很高兴,并且会降低我与他每次一对一会面时的焦虑感。”
    “我不想做____。但如果我在____上取得进展,下周我的压力就会小得多,并为____做好准备。“
    即使感觉某项任务本身绝不会鼓舞我们,通过超越任务本身而考虑完成的结果,我们也仍然能够找到一个原因来驱使我们前行。
    成功的第二步是,当情感驱动低微甚至根本没有的时候,你要找到一个完成任务的策略。下面的策略可能会有所帮助,其有效性取决于任务的本身性质以及你的工作方式。
    第一套方法是,让其他人参与这一过程。这种积极的社会压力能产生推动力从而促使任务的完成。诸如:委派任务中的一部分给他人,与他人组成团队来共同完成,采用责任制,或者干脆与别的正在工作的人在一起。关于最后一点,以我的一些时间管理的客户为例,如选择坐在图书馆,别人也在图书馆完成工作;或者,来一场虚拟会话,自己做事的时候与熟人连个SKYPE视频电话, 熟人在视频的另一端也做着工作。
    第二套方法围绕着你以何种方法处理你的工作来展开。此类策略在你低沉的时候能够帮你增加动力,助你前行,每一种策略都有例为证:
    · 先做低频次的事情,再做高频次的事情。比如,完成报销之前我绝不浏览电子邮件。
    · 建立标准时段来做事。我在日历中预留出每个礼拜五下午两点到三点的时段,用来做周计划。我在那个时段只做那件事,不容其他事项侵犯。
    · 限制时间承诺。每天在这件事上花十分钟,然后打住。
    · 降低标杆。这个活动,我每周只需推进一步。
    · 完成任务。我想了结此事,所以我要留出一整天来完成所有任务。
    第三套方法则着手于把那些令人不快的活动与令人愉快的活动进行组合搭配,以提升你的整体情绪。这类方法可能包括诸如允许自己在一个舒适的咖啡厅完成一项较难的任务,比方说起草或整理演示文稿,如果天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到某个公园去完成此事。你可以尝试一边听音乐或播客,一边清理办公室。有时做事的同时,进行些许的体育锻炼也颇有益处。人们可能注意到我边走路边练习演讲。看起来我也许有点可笑,但我同时完成了两件事。
    当你采用其中一个或几个策略的时候,你的进展也许并不快,或者并不完美。但是,你能够把事情向前推进,缓慢而扎实,并最终完成那些你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