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19
05

“挫折教育”不是摧毁式教育

    挫折教育是近年来最火的一种教育方式,提出它的人对它的定义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多的挫折,磨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很多人误解了它的意义,多少父母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故意不让孩子开心。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自己面对挫折,这个过程中会对孩子产生一些痛苦,而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孩子在克服挫折后,告诉孩子更好的做法,鼓励孩子更积极的方向。而不是所谓的故意给孩子创造挫折,这种方式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折磨。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长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们:「不能让孩子太高兴!不要太满足他!」


    当孩子在自由的玩耍的时候,家长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们:「作为家长我应该约束他的自由!」


    当孩子对自己说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们:「我不能跟随他的幼稚!」


    这些做法,同样作为家长的人没人觉得有问题,也没有人意识到:当他们不让孩子开心时,看似是为了孩子考虑,实际却是一步一步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


    而这个这个阻止孩子开心的声音,是父母的:「匮乏感」。


    什么是匮乏感?


    其实就是: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后的一种状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这位同学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而奶奶有一个习惯,奶奶是不允许她大声笑的,每次她笑得稍微放肆点,都会被扇一巴掌,被骂「张狂」。长时间这样的生活,这位同学不仅不会大笑了,连享受快乐,也不会了。每次身边的人都在大笑只有她自己手足无措,不知道大家为什么笑的这么开心。


    故事中的奶奶身上,就有一种强烈的匮乏感。老人由于各种原因,在自由、快乐上极度匮乏。所以,他们不自觉地,想要剥夺后辈的自由、快乐的权利。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允许孩子快乐——


    我自己不快乐,所以不快乐才是对的。我自己从没被满足的,所以你也得不到满足。具体地说,有的父母,自己童年时听到的赞美很少,有孩子后,也从来不赞美他们,哪怕孩子考前三名,他们也能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打压孩子,美其名曰激将法,导致孩子不快乐。


    有的父母,自己童年时得到的呵护很少,有孩子后,也不愿拥抱、亲吻他们,孩子在身后嚎啕大哭,父母却自顾自地往前走,头也不回,导致孩子不快乐。


    有的父母,自己不被允许大声表达、大胆行动,有孩子后,也给他们设立条条框框,不许这不许那,导致孩子活得不伸展,不快乐。


    很多大人眼中的「不必要的快乐」,对孩子来说,却是生命力的滋养,能强壮一颗心脏。并且,大多数时候,孩子要的快乐,都是这么简单,有时,是一块巧克力、一块饼干; 有时,是一个亲吻、一个拥抱;有时,是一句赞美。


    有的父母还不停地跟孩子的需求「较劲」。孩子需要什么,偏不给他什么;孩子想往东,偏让他往西。


    关键是,父母这样做时,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这没什么不对啊,我自己也没被满足过啊,不被满足是常态啊,不快乐也是常态啊……,不能老是让孩子开心啊,老是开心,才是有问题的。


    一旦父母潜意识里认同了,不让孩子快乐也是「正义的」,父母就会忍不住打断孩子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之前,有一篇题为《快乐有罪》的作文,就是讲孩子如何被父母一步步剥夺快乐的能力。


    当我活泼的时候,


    父母就说我不正经,我很快收敛了;


    当我想出去玩的时候,


    父母叫我做家务;


    当我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


    父母又叫我去帮忙;


    很多次觉得,自己最开心的时候,


    就被父母给阻挠了。


    慢慢地觉得,


    快乐是有罪的,不快乐才是王道。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真实的想法,“快乐有罪”。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父母说什么,什么就会刻进他们心里。


    以后,他再遇到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不对的,自己不应该快乐,所以,他主动掐断这种积极的感受,回归到一种平淡,或痛苦的状态。


    让孩子永远停留在痛苦中,这是多么残忍的行为啊!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