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9
05

诸葛亮如何评价“扶不起的阿斗”

    作为蜀国亡国的最大责任者刘禅的命运以一段“乐不思蜀”的经典对话,强烈冲击着后人对三国结局悲情的同情心理。按照主流说法,刘禅是永远“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变了最后竟然被刘禅以“乐不思蜀”为结局。


    这种巨大悬殊的对后蜀的责任感让刘禅成了历史的笑柄。然而,历史的真相中刘禅到底是否如此“白痴”而“愚蠢”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作为“亡国者”的心态如此“高兴”实在有所反常。历史上的今天,正是刘禅发表“永不思蜀”言论的日子,且让我们再度以客观、深邃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时间,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一、刘禅到底是怎样的人,如果是白痴皇帝,为何能够统治蜀国四十年?看诸葛亮怎么评价他。


    刘禅,小名阿斗,是继刘备之后的蜀国皇帝,史称蜀后主。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前夕,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并对二人分别留下政治遗嘱,叫刘禅对诸葛亮“事丞相如父”,对诸葛亮的遗嘱则是“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说出的“这番重话”,可视为对诸葛亮的一番“最后警示”。刘禅继位后,便公开下谕:“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魏略》对此《三国志》给予了证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通过对刘禅的辅佐,从未将刘禅视为庸懦之主。在《三国志》的书中,记录诸葛亮与刘备交谈时对刘禅的评价。刘备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即是说诸葛亮很赞赏刘禅的才智、气量和善于学习的态度,刘备听了非常欣慰。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说:“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在其继位后,诸葛亮除了肯定刘禅品行外,对他的要求是严格的。诸葛亮深知刘禅年轻,权略智谋不足,因此勉励他通过学习完善短板。“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连日悲痛欲绝,竟哭倒于床到了不能上朝的地步。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20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3日,还升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爵位,种种表现,刘禅不仅并非愚懦并且还相当重情重义。除了对诸葛亮,他对其他大臣也能进行“辩证”看待。如对发动叛乱的魏延被杀,刘禅对他的身后并没有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此棺椁藏之。”


    据《环宇记》载: “学射山一名斛石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于此学射。”可见,刘禅在即位之初也负有志于做一番事业。刘禅在位的四十年,不妨以蜀国的有关情况把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先后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辅政,从223-251年共约三十年,后期则是刘禅自己执政的时期。前期蜀汉的政治、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位之初,刘禅即对诸葛亮委以重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手让诺葛亮总揽蜀汉军政大权达十余年。


    蜀国的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一度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 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哗,路无碎人”的局面,为南征北伐打下了物质基础。在用人问题上,刘禅也能采纳有益的建议,重用有才德之士。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北伐前上《出师表》 ,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并向他推荐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官员,如蒋琬、费祎、董允、等。诸葛亮在世时,刘禅亲近和重用的就是这批官员,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又按诸葛亮临终时的建议,把朝政大权交给蒋琬、费祎、蒋、费执政“感承诸蓄之成规”,继续施行诸葛亮治蜀的政策、措施,维持了蜀汉社会的安定,经济也有较稳定的发展,史称当时“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综上可见刘禅统治的前期,蜀汉政治情况是比较好的,其主要功劳固然不能归于刘禅而应归于诸葛亮及其身后的积极影响,但刘禅在其中也并非毫无有益的作用,按汉末魏晋君相矛盾常常趋于激化,如曹氏之代汉和司马氏之代魏,其间常有大的内乱。


    刘禅统治的前期实权均在相而不在君,刘禅对诸葛亮等人的执政并未进行干扰。没有使围绕权力的矛盾恶性发展,也是有益于蜀汉政治安定的。但是,刘禅并不能自始至终地“亲贤臣,远小人”。在他统治的后期直接执政的十多年里,就奸谗不分,重用宦官黄皓等人,造成朝政混乱,致使姜维自危,长期屯兵在外,连年伐魏,过度耗费国力,终于亡国降魏。这一阶段的刘禅确实误国害民。基于这些事实,历史上平就有人对刘禅作出过比较恰当的评价。晋代史学家,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 "后主任贤能则为宿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陈寿评他是缺乏坚定性,易受环境而改变认识,能跟好人学好人一类的君王。《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也是这样评价刘禅的。史载: "司空张华问之(李密) 曰: "安乐公何如,密曰; "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伸而霸,用坚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莴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当年,齐桓公既有过“虫流”之时,但他不记管仲一箭之仇,任他为相,终至称霸六国。齐桓公的识才,用人和气量, 已誉为千古美谈。而李密说刘禅”可次齐桓”,是说他任人得当之事,也可以成为象齐桓公一样具有识才、用人和雍容大度的美风的明君。李密是蜀国人,他把刘禅比做齐桓,就没有简单地认为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显然, "扶不起的阿斗”是受了后来以蜀汉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由子阿斗是以投降亡国告终,他没有支撑起蜀汉帝业,再加上刘禅的“乐不思蜀”被人视为无耻昏庸,当然便让他带上了“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了。


    蜀国灭亡后,面对大势已去的刘禅不得不接受历史现实,迅速投降魏国,而接下来对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命。在人性面前,贪生怕死对刘禅来说更是一种正常反应。几十年的锦衣玉食让他对生更为眷恋。魏国将刘禅遣送到洛阳,封他为“安乐县公”,也就在这一危险阶段,刘禅的“痴呆“表现,让魏国人开始彻底对他放松,而蜀国的这些遗老俘虏们对他也不再寄予任何希望,这两者之间恰恰是刘禅保命的缓冲地带。


    这段历史经典的画面大致是这样的:司马昭为刘禅举行宴会,并专门让人给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左右人看了都替他感到难过,而刘禅自己却高高兴兴,说说笑笑,好像跟他没有一点关系。刘禅的表现让司马昭觉得满意而可笑,转过身对贾充说:“一个人无情无义,竟然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长治久安,何况姜维呢!”贾冲回应说:“假如他不也是这样,您靠什么吞并蜀国呢?”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说:“你想念蜀国吗?”刘禅想都不想说:“我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国。”看到这里诸位有没有想到当年刘备对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画面?刘氏父子从来不缺少演习的天分,甚至是一名出色的“老戏骨”。


    郗正听说了这件事,忧心忡忡地求见刘禅,表达了为蜀国留下最后一份尊严而建议说:“如果司马昭以后再问您,您应该哭着说‘祖先的坟墓在蜀地,我经常向着西方哀悼,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地。’说完后就闭上眼。”果然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刘禅故意学着呆头呆脑,按照郗正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好像是郗正的话呢?”刘禅故作惊慌地望着司马昭说:“的确像您说的那样。”周围的人听后都笑了起来,至此刘禅的“低能表演”完美收官。可以想见,司马昭对刘禅的防范之心一直存在,虽然经过试探依旧不予深信,甚至对郗正这样西蜀投降派也进行多次考验,而刘禅早已对此了然于胸将计就计,一幅憨厚愚蠢的表现让司马昭彻底放心,最终刘禅获得了历史上亡国之君并不多见的“善终”。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