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18
07

朱元璋政治的腹黑学,如何一步一步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是一位传奇皇帝,从一个生活无依的穷苦和尚到万人之上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军事才能,还在于其过人的心计,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手段来了解一下这位腹黑聪明的皇帝。


  那天,在大明朝深宫里,两个人正在密谈: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是刘伯温。这次,朱元璋不是请教行军作战,也不是搞沙盘作业,而是询问宰相人选。


  朱元璋连说几个人,刘伯温都摇头否定了。


  最后,朱元璋提到胡惟庸,刘伯温给予全盘否定,说那小子执政,一定如劣马拉车,最后将车辕都会拉断的。朱元璋听了,哈哈一笑,不久下旨,以胡惟庸为宰相。


  一时,刘伯温傻住。


  一时,满朝大臣傻住。


  朱元璋得意一笑,一个圈套已经做好,他将一网捕获一尾大鱼。


  一、


  在朱元璋的朝廷,胡惟庸资历尚浅,做过县丞,做过县令,然后当的官都是闲职,坐冷板凳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坐着,一个馅饼“哐”地一声从天上落下,砸在自己头上,让人眼睛发花。


  朱元璋找到他,让他出面组阁。


  那一刻,他咧开大嘴,差点乐晕了。


  而且,元首还拍着他的手,很秘密地告诉他,对于他的组阁,大臣们都是很反对的,尤其那个刘参谋长,可是很不高兴的,说他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元首还贴心贴肺地表示,无论别人怎么反对,自己还是力挺他的。


  这些,一定是历史的真实。因为,从后来胡惟庸对刘基的切骨仇恨,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刘基的那个比喻了,已经知道刘基反对他任宰相了。这件事,是绝对的秘密,是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的谈话,无第三者在场。刘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是一个谨慎细心的人,不可能自己跑去告诉胡惟庸,自己反对他任相。那么,能告诉胡惟庸的人,也只有元首了。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很讨厌功臣,可决不讨厌刘伯温。因为,大明底定,刘基不像其他功臣,抓住印把子不放,他多次辞官,希望远离权力。有时,即使掌握权力,处理政事时,也是以民心为主。在史书中,多次可见他“请决滞狱”,也就是判决冤狱,为民平反;或者“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以避免士兵随意杀害百姓。也因此,刘伯温在百姓中口碑甚好。这样的人,对自己构不成威胁,还会为朝廷带来赞誉。这样的官,是朱元首需要的。但是,此时,在朱元璋的那个庞大的计划中,他更需要这样一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他的计划铺平道路。因此,在胡惟庸走向宰相宝座的前夜,刘伯温就被元首无耻地出卖了。


  智计百出的刘伯温,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元首在垂询他胡惟庸能否做宰相时,已经给他设置了一个圈套。他毫无防备,进入圈套。他算是这场政治游戏中第一个进入圈套的人。


  二、


  第二个进入圈套的,当然是胡惟庸。


  像刘伯温那样的智商,尚且进入圈套,糊里糊涂的。想让胡惟庸进去,对于元首来说,是小菜一碟。安排胡惟庸做宰相后,朱元璋对他表现出少有的信任,以至于“宠遇日盛,独相数年”。这种独相制度,打破了隋唐和宋朝数相并存的局面。


  一相执政,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独揽大权。


  胡惟庸的独相,就是如此。随着权利的膨胀,他开始独断专行起来,有什么生杀予夺的大事,有什么升降的事情,他拿了奏章,书一“诺”字即可。


  至于皇帝,让他做冷板凳得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用史官拍马的话说,“统一方夏,纬武经文”。这样的人,是能被坐冷板凳的吗?可是,在胡惟庸人相时,元首硬是憋住了一口气,坐在冷板凳上晾着,一声不吭,仿佛一尊佛。此时,天下之人只知有相,不知有帝,“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坐在太师椅上,收受着******,数着手里的银票,呵呵一笑,许谁无罪谁便无罪,许谁升官谁便升官。


  就在他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身后,有一双雪亮的眼睛悄悄地盯着他。一把刀已经磨得雪亮雪亮的,在等待时机,准备出手。这个暗自盯着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洪武。


  朱元璋一路走来,从一介敲着木鱼的小沙弥,磕磕绊绊,走向皇帝宝座,成为开国之君。在长期的权利搏杀中,他最懂得时机的重要性。时机不到,蛰伏不动;时机一旦到来,他马上刀光一闪,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三、


  第三个进入圈套的,是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徐达是自行落套的,不过,他进去的快,也退出的快,在这一场博弈里,算得全身而退的,实属幸运者。


  徐达和朱元璋绝对是铁哥们儿,是老战友,他们还是亲家。徐达的一个女儿嫁给朱家老四朱棣做老婆,后来还做了皇后;另一个嫁给代王,还有一个嫁给安王,都是朱家的少奶奶。


  抛开这些关系,徐达在大明朝功臣中,也算独树一帜的。当时朱元璋身边的人,智谋第一,是刘伯温;战功第一,是徐达。而且徐达人格十分高尚,他接受任务,马上出发;战胜之后,回来就交出兵权。他不爱钱财,不好色,连朱元璋都赞叹道:“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面对胡惟庸如此行径,徐达感到很生气。于是,凭借老关系,徐达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进入宫里,和自己的亲家翁谈起胡惟庸的不法行为,“从容言于帝”。朱元璋听了,呵呵大笑,告诉亲家,自己知道了。然后,朱元首站起来,亲热地喊着徐兄,送他下殿。徐达一看,老领导一副笃定的样子,立马放心了,回家等着胡惟庸受处罚的信息。


  可惜,他没有等到这个信息。他等来的消息,是他的看门人福寿的密报。福寿惊慌失措地跑来告诉他,最近,胡惟庸找到自己,拍膀子拉关系,十分亲热。就在他感到莫名其妙时,胡惟庸又送上金银珠宝,求他一件事情,让他做掉那个碍眼的中山王徐达。福寿小心脏吓得咚咚的,假意答应下来,转身慌忙跑来告诉徐达。


  徐达一听,脸色雪白,一言不发。


  福寿劝他,告诉皇帝啊,胡惟庸那小子竟然敢图谋大将军,那不是找死吗?可是,徐达却摇摇头,将这件事压住了,没有让任何人知道。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和皇帝亲家的谈话,怎么就让胡惟庸知道了呢?谁吐露出去的,不言而喻。他觉得,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待在家里闭紧嘴,看好门,保住命。


  这个消息,朱元璋当然也知道了。要知道,锦衣卫可是在他手里创建的,那可是比后来的军统还厉害的特务组织,这么大的事情,还有锦衣卫不知道的?


  锦衣卫知道了,朱元璋也就知道了。朱元璋很失望,他将抽出的刀子再次狠狠插入刀鞘。他得等待时机,徐达没死,时机仍没成熟。


  四、


  胡惟庸胆子越来越肥了。他有理由如此,因为,连赫赫有名的徐达都闭上嘴,躲着自己,现在,还有什么人他顾忌呢。


  他扳着手指算算,还有一个。这个人,就是有名的智多星刘伯温。当年,他可是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险些让自己相位泡汤了的。想到这点,胡惟庸就恨得牙痒痒,浑身不自在。


  他想,是时候了,自己该出手了。


  当时,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盗贼很多,来去无踪,很难对付。刘基给朱元璋出了个办法,在这儿设置巡检司防守。本来,这是一个好事情。可是,胡惟庸一听,马上跑去告诉朱元璋,刘基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纯粹是为了他自己,他听说谈洋有王气,所以想霸占这块地方,将来做自己的墓地,又怕百姓不让,所以让巡检司占据。朱元璋一听,这是有野心啊,想挖自己的墙角啊。于是,马上借机处罚刘基,减免他的俸禄。


  刘基知道谁说的坏话,很着急,又无奈,加上人老了,就病了。


  朱元璋早朝结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立马派出太医,去给自己的参谋长治病。他由于事务繁多,没有空闲,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让胡惟庸代替自己去问候病人,同时带着太医一块去。胡惟庸愉快地答应了,带着医生去了,望闻问切后,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方,熬了药,刘伯温咕咕嘟嘟喝下去,不久感到“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史书谈之道,“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也就是说,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给刘伯温的药里有毒,喝过后,刘伯温感到小腹内如有一块石头一般。


  这次事件,有人说,太医是皇帝派出的,很可能是皇帝吩咐下的毒,以便于将来嫁祸胡惟庸。也有的说,是胡惟庸吩咐医生下的毒。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一个宰相,胆子再肥,也不敢叮嘱皇帝派出的太医,给一个开国功臣下毒吧,除非他猜测出皇帝的心事,想要这个人死,不然,他如果脑子没毛病,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总之,刘伯温死了,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罪名,将难以逃脱。


  五、


  刘伯温死了,徐达躲起来了。整个朝堂,一时寂静起来,没有人敢对宰相再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大家都扪心自问了一下,论功劳,论官职,论和皇帝的关系,大家都不如前面的二位。前面的二位都翻船了,自己还敢和自己小命过不去吗?


  也有这样不怕死的主,叫吴伯宗,是一个学士,书呆子气大发,写了一道奏章,弹劾胡惟庸。奏章送上去后,石沉大海不说,吴伯宗险些遇险丧命。


  从此,举朝喑哑,犹如无人。


  胡惟庸的胆子如气球一般,越吹越大。他不想当宰相了,觊觎起元首的座位来。要当元首,先得有帮手,他眼睛四望,选中了一批被朱元璋闲置的功臣,譬如吉安侯陆仲亨,譬如平谅侯费聚,将他们请入府内喝酒,告诉他们:“我们可都是没少做违法的事情,皇帝一旦知道,我们小命不保。”


  这二位确实做了很多违法的事,加上智商较低,一听这话吓一跳,忙问怎么办。胡惟庸告诉他们,要想逃脱处罚,最好的办法,就是起来革命,让朱皇帝滚蛋。而且,他接着分派任务,自己在朝里拉拢势力,这二位赶快去集结军马,到时里应外合。


  这二位头脑简单的主,连连答应着。


  他们不知道,朱元首通过自己的锦衣卫,已全部掌握了这些秘密。现在,他就等着收网了。他收网的方法,也十分高明,他坚决不先动手,让胡惟庸先动,让胡惟庸背上造反的罪名。要让胡惟庸先动手的唯一办法,就是打草惊蛇。


  这时,胡惟庸出事了,他的儿子坐马车,不小心翻下马车摔死了。胡惟庸气得呜呜的,把车夫抓来,一刀给宰了。


  消息很快传到朱元首的耳朵。


  朱元首马上找到胡惟庸,指责他乱杀无辜,而且命令他偿命。胡惟庸听了,吓得脑门儿冒汗,哀求皇帝,希望拿出金钱赎罪。朱元璋瞪着眼珠子,一口拒绝了。


  胡惟庸想,既然那样,赶快动手,革了老朱的命得了。


  一场政变,暗暗开始运作。当然成功不了,一切都在朱元璋和他的锦衣卫的掌控下,唯一的走势,就是政变失败。


  胡惟庸失败,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朱元璋终于走出皇宫,站在权利的高峰,向天下人公布了胡惟庸的罪恶,包括害死刘基,包括准备暗杀徐达,包括准备造反等等,一件一件,让人见了触目惊心。鉴于宰相危害如此巨大,朱元璋向天下臣民宣布自己一条最重要的决定,一条从秦建立就有的铁律——宰相制被废除,权利平分于六部。


  千万臣民听了,齐声跪伏高呼,皇帝圣明。


  朱元璋捋着胡须,呵呵大笑,他选择不能当宰相的胡惟庸做宰相,他制造了那么多矛盾,不惜以战友的生命为代价,现在目的终于达到。从此,权利归于一人,再也没有掣肘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正是由于没有掣肘,大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一个比一个差劲,最后一条绳索,在煤山一颗歪脖子树上,将这个王朝勒死。


  由此可见,权利还是需要掣肘的,千万不能放任权利的马蹄奔驰,因为,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