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8
04

读《三重门》引发的情感共鸣

  《三重门》是韩寒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些思想揭露了当时的一些现象,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三重门》的主要内容就不愿意多说了,基本上就是韩寒高一退学前的自传。《三重门》当初被禁(主要是改编的电视剧被禁)无疑是描写了青少年早恋,不过看完之后觉得其实文章更多的是在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虽说批判制度这种事情就像民告官,也是要被和谐的对象,不过早恋这种事情更是突破了老一辈教育家的心理底线。而当今天下早恋者本多如牛毛,老一辈早恋者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支柱,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视剧下限的扩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许多被禁的东西若干年后都被解除了限制,《三重门》电视剧版网上就能搜到,能直接看。不过我大致看了两集后立马决定还是把小说好好看看算了,电视剧不忍直视。


  韩寒从小饱读诗书,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要旁征博引一番,于是看完后一方面觉得钦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觉得似乎每个片段都是重点,比喻句固然能给人更多的直观的感受,但是太多了的话边看边想也累了,许多详写的细节感觉并无必要,当然这是第一遍读下来的感受,可能会有曲解之处。这样的写法仔细一想却也是合理的,毕竟写于上高中的时期,我那时候也觉得要有文采的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很多的比喻句。文风上来看,风趣幽默,不失童真,讽刺的方面虽然不够含蓄,但是针针见血。叙事方面正如上面所说,详略不是很鲜明,重点不是很突出,我将来要写的时候断然不会是这样的。议论方面主要是通过讽刺夹杂在叙事里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脑袋浅得很,最不会写议论文(偏偏高考就是要写议论文),现在仍然不会也不喜欢写议论文,对议论的事物没感情还议论个毛线,所以我断然写不出韩寒那样的深刻思想,这方面还是要努力啊。


  对于小说中所描绘的学生生活,可见那个时代的上海学生跟我们泰州这样的小城市的学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显得更加早熟,另外信件大多是用寄的,不像我们都是直接递的。也有不少相同的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比如:早恋的、街头打架的、补课的、兴趣班的等等。像兴趣班这种,我觉得他们的比我们的专业多了,人家搞得像大学的社团,我们小学毕业以后就从来没见过学校有兴趣班,按理说我们还比他们晚好几届呢,这东西怎么就没随着时代发展起来(奥赛培训班不算)。哎,到时候我的书里断然不会有韩寒书里那么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了。


  虽然生活上有很大差异,但大部分场景当我读到的时候总能不由地回忆起一些往事。“林雨翔”在感情上也是跟我一样懦弱的人,很多他经历的事情也或多或少在我身上经历过,读来特别有感触;但是“林雨翔”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混混型的人,也就这一面表现出来的时候我能把书中的那个人和我区分开来;而至于“林雨翔”的那些混混朋友,在我的经历中能隐射的就只有一个人;其中那个“梁梓君”一样的小情感专家,正巧我的世界里也有一个……想起这些朋友,真是倍感亲切啊。


  看完之后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油然而生。时代发展地如此迅速,当我们看到这些00后的幸福生活时,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小学生太奔放了,当年我们哪有这么疯狂。换言之,这些00后若是看了我们书中所描绘的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说:这些老家伙们弱爆了;或者说:这还用寄信吗,直接手机上聊啊;或者再说:三轮摩托是什么东西,直接打的啊……代沟啊代沟,其实要不了10年,5年就有一代沟了。到时候我若写成了这样一本书,恐怕也只有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会喜欢看,不过也好,免得早恋的思想进一步荼毒祖国的花朵。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