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18
04

海波老师《农民儿子》读后感

    海波《农民儿子》创作于1984年,至今读起来仍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思想共鸣,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好多桥段,语言都很形象;好多细节,感觉有点荒唐。你读了之后想笑,但是还没笑出来,鼻子就有点酸酸的。


    麻脸的老奶奶要挑好女婿,左挑右拣,最后不得不嫁给我吃喝玩乐抽大烟的老爷爷。


    我父辈通过赶骡帮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爷爷却花钱送礼给公社干部。把我们家的成份从“贫农”改成“富农”,为的是面子。


    盯满苍蝇的饭袋,滑入食道的嫩蘑菇,羊毛毡下的绿钱包,这就是我的中学生活。


    当我退学回家的时候,感觉天气是那么晴朗,漫山遍野,鸟语花香,连父亲挑着粪的姿势都充满着诗意的浪漫。


    这一切美好,和回家之后的穷得揭不开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指儿”要扣我家口粮抵债。“老婆村长”用卖女儿芳芳的钱帮我家垫上了,解决了我暂时的困难。


    可是后面的故事中,芳芳在其他姑娘休息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去附近挖药材。腊梅偷偷告诉别人:“芳芳挖药材卖钱,是想要赎回自己。”


    多么可悲的现实,多么美好的女子。可是我当主任的时候却帮不了芳芳什么忙。


    她爱美,她想学文化。可是就这么点简单的要求,她都没来得及享受。


    如果拍成电影,芳芳独自挖药材的身影也许是最美的。她挖的不是药材,她挖的是爱情的自由,人性的解放。


    素花是个苦命的女子,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


    我和素花一起上山挖药材的时光,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素花身材很好。她的心地比她身材还好。她对我很好,常约我一块去挖药材。她用俏皮的民歌开启了我的心扉。她用那丰满的身体唤醒了我的爱意。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条“黄帆布带”。


    我打酸枣摔晕了几天。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素花就在眼前。她在掉眼泪,她的脖颈很美……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素花就不在了。


    也许是我家太穷,也许是我和素花的缘分太浅。


    当我无意中看到素花和黑牛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愤怒,只想流泪。当我听到素花哭着要和黑牛私奔的时候,我选择了告密。


    我的告密行为拆散了素花和黑牛这对苦命的相好。


    素花不情愿地骑在驴背上出嫁了。迎接她的是苦和泪。


    黑牛只能像个活魂一样,不停地捡起石头往沟里扔,他无法改变素花的命运,也无力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我虽然穿着棉袄,但是看到素花垂着头,弯着腰,几乎是趴在驴背上的身影,我突然感觉很冷。


    我站在路边,看着迎亲的队伍出了沟,拐了湾,偷偷地流下了苦涩的泪。


    还记得,为了那只老母猪,我和父亲互相逼视时,父亲的两行泪水顺着脸上的皱纹漫了下来。(这里的“漫”用得非常形象!)


    还记得,惠老脑给我讲他和素花妈相好的过程时,讲到动情处,他把那张核桃皮老脸埋在手心里,哭得像孩子一样。


    为什么人们都主宰不了自己命运呢?


    爷爷给我唱民歌。唱之前他会用他自己的语言给我介绍这些民歌的背景。


    他唱《小伙哭坟》。每当唱到动情处,总是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地。也许他是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在歌唱,也许他想起了某个曾经爱恋的姑娘……


    我总觉得那个哭坟的小伙就是年轻的爷爷。每当我想开口问他,他就站起身去挖地了。爷爷的爱情也许就在他凄婉的歌声里。


    爷爷的歌声让我产生一种惆怅的感觉。每当我惆怅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素花。


    一代代人在黄土地上煎熬,一段段情被黄土地埋葬。人们在抗争与失败的轮回中选择了吟唱,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也许《走西口》,《兰花花》就是这么产生的。


    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旅行。随着他那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这个具有陕北特色的高家河村。


    父亲的破产,让高良从海吃海喝的富裕子弟突变成一个饥肠辘辘的穷光蛋。


    那种饿得要撞墙的感受,那种在极度饥饿中发现同学的绿钱包以及夹在绿钱包里的粮票时的矛盾心理,折磨着这个少年。在经历了一次宿舍风波之后,他选择了退学。


    家里一贫如洗,高良不得不上山挖药材卖钱。还好有邻家女子素花帮带着。


    素花充满野性的山歌唤醒了高良的性意识。


    当他带着讨饭的成果满载而归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县城召开公判大会。他看到了“素花”!素花作为“西宫娘娘”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当他想把这一切告诉“惠老脑”的时候,他发现“惠老脑”和素花娘双双吊在了窑顶的栈木上。


    “六指儿”的言语嘲弄,二叔在关键时刻低头不语,“老婆队长”的仗义,这一切都在哺育着高良成长。


    正月里闹秧歌,到柳河赶灯场。当二叔被柳河的伞头嘲弄得下不了台的时候,他主动充当本村伞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高良扭转了难堪的局面,还顺带把对方挖苦了一番。


    高家河的秧歌队终于进彩门了,迎接高良的是一片喝彩。连他自己都有点六神无主了,感觉自己真是个人物。


    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可是他还是个小子。


    有一天在场院里照看黑豆的时候,高良和几个后生打赌。大家轮流去叫别人家的门,看谁的婆姨最贞洁。高良抓阄是第一个。他费尽心机,苦苦哀求,终于把其中一个后生家的门叫开了。


    这预示着高良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那做过盐商的丈人来悔亲,事实上为我在村里掌权做了铺垫。


    因为他来悔亲,“六指儿”开始嘲笑我。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我当着大伙的面发誓明天就去把婆姨娶回来。


    我娶回满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从“小子”变成“后生”,就是要让“六指儿”这样的人服气!


    我把满儿抢回来之后,“六指儿”每次遇到我都会露出巴结的笑容。二叔对我的态度也变好了。


    农村有些人就是这样:你混低了,他们嘲笑你;你混高了,他们又巴结你。


    我对满儿并不了解。我们彼此都是陌生的。她只是我抢回来的一件“活物”。


    “烛泪在炕头缓缓地流”也许是就暗示着我们的婚姻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没有丝毫感情基础。


    在农业学大寨的新形势下,我为高家河规划了一幅蓝图。我要劈开老鳖圪台,引来河水。再在大水潭那里筑个土坝,这样可以灌溉近三百亩良田。


    爷爷是支持我的,因为“石鱼”被一泓池水“养”起来,这是爷爷多年的梦想。


    这样的“改河工程”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就是“瞎折腾”——那时候的中国农村非常落后,农村要干什么事情,基本就是靠肩挑背扛,没有什么工程机械。


    爷爷每天给我讲他做到的好梦,实际是在鼓励我。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干出政绩,混出名堂。


    爷爷突然离世,二叔,“六指儿”越级告状,黑牛一伙偷卖救济粮……这一切破事把我的斗志都消磨尽了。


    县上派来调查我问题的干部中有一个女同志,她就是梁燕。我当年到她奶奶家讨饭,第一眼看到她还以为是素花呢!当然,到现在她也没忘记我。这也预示着我会躲过这一劫。


    在我的心中,素花就像姐姐一样,梁燕就像妹妹一样。自己的妹妹会来整治哥哥么?


    县上的调查组最后还肯定了我的“改河工程”,给了我们一些物质支援。县广播站还报道了我们的劈山改河事迹。可是我已经心灰意懒了。


    我对梁燕有点琢磨不透,想去问问明白。这时正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我在县革委会通讯组看到梁燕和其他知青的时候,我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谈论的事情,唱的歌曲都是我不知道的。他们当饭吃的罐头,蛋糕,香肠是我们过年也难得一见的。


    同样是活人,我这人活成啥了!


    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堂哥。他的话刺痛了我的心!


    “良小子,你还在村里沤着哩?”


    “噢,你还是个大队主任哩么,我倒忘了……”


    虽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当你真正“沤”在这个这广阔的天地里的时候,你绝对不会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三十年后,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浮现在你眼前的也许是诗意的浪漫;三十年前,当你成天在土地上刨挖的时候,你切身感受到的也许是痛苦和绝望。


    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我们现在关注到的往往是一些社会名流的成功后的喜悦。因为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


    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像高良这样的回乡知青的生活现状。他们有的在痛苦与绝望中挣扎了一辈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也有走出去的愿望,可是他们身上罩着一层无形的网。


    我不禁想到了许地山的《蛛网劳蛛》——我是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人的故事将会被历史遗忘,但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也许会深深地烙印在黄土地上。


    我从梁燕那里回来之后,心情十分郁闷,可是连个拉话的人也没有。满儿又无法理解我的内心痛苦。看似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村主任的头衔几乎埋葬了我走出去的希望。


    经过梁燕的介绍,我带着一个公社干部的条子去一个山村小学找工作。那里的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读书,所以村主任还不能确定要不要老师。可是他老婆的话却深深刺痛了我。


    “人家村里都早开学了,咱才请老师。能有好吗?不是死蛤蟆,就癞老鼠!”


    方言俗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可是骂起人来也特别犀利!


    我埋头睡了一个星期没出门,大家都说我疯了。我给公社领导写了封信,表达我的思想痛苦,内心郁闷。哪知道一个看风水的亲戚读了我的信之后,说我是山上神仙的小马童附体,能通晓前后一百年的事情。最后大家都来跪拜我,问未知,求指示。竟然还有两个公社干部来拜我,一个问前途,看能不能升官;一个问钱财,问他祖宗把一罐子洋钱埋在哪里了。


    我终于醒悟了:原来是这个社会疯了!我决定保持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能争取生存的权利;只有生存下去,将来才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在上世纪70年代,像高良这样经受着思想和心理煎熬的回乡知青也许很多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迎接他们的是嘲笑,奚落。


    “要文文不上,要武武不下。”


    “读了几年书,还不是回来戳牛屁股!牛屁股他都不会戳!”


    农村社会不相信失败者的眼泪,只欣赏成功者的光环。


    我们的父辈大多人沉默寡言,能像海波老师这样把自己的内心痛苦表达出来的,几乎没有。即使有,那也只能藏在日记里。


    《农民儿子》真实形象地刻画了******期间回乡知青的心路历程。要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农村知识青年心理,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是不错的选择。


    我背着大伙挖来的药材进城去卖。芳芳悄悄叮嘱我把卖药材的钱分出一些出来,买一盒雪花膏,再买一套识字课本,大家都好用。这个细节很好。


    可是我在县上广播里听到我们挖炮眼的土山崩溃了,她们四个人都埋在了河槽里。我买了一大捧雪花膏和识字课本。


    在我们村的村口,有石磨的那个地方,我把雪花膏和识字课本,一对一对地扔到县河里去,口里念叨着:“这是素花的,这是爷爷的,这是满儿的,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


    素花,之前说她作为“西宫娘娘”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她没有死。满儿是我离婚的老婆,也没有死。爷爷是已经去世了,但是和雪花膏没关系。我买雪花膏,是为基建队四个女社员买的——作者只写出三个名字。我念叨的名字是不是要修改成“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这是雪荣的……”


    我跟爷爷的感情,我跟素花的感情,我跟满儿的感情与我跟基建队四个姑娘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村的村口,有石磨的那个地方,我把雪花膏和识字课本,一对一对地扔到县河里去,口里念叨着:“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这是雪荣的……”


    这样读起来更伤感。


    我找了*********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比较着看了一遍。*********在文章里提到了路遥的《人生》。


    路遥,*********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海波老师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路遥《人生》,*********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社会影响力更大,尽管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写得更真实。


    在网上读了两篇相关评论,一篇郑义的《就<农民儿子>致海波》,一篇陈深的《我谛听到大山深处的呼唤》(《小说评论》1986年第2期)。


    感觉那时候的编辑,评论家对海波老师很关心啊,他们指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肯定了一些出彩的地方,也提出了相关的修改建议。


    路遥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海波老师是路遥的朋友。


    读完《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自然就想读一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


    为了能够更贴近那个年代,我找来了当年出版的了《延安山花》,《人生》,《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


    看到《延安山花》上路遥的诗歌,看到《人生》获奖时路遥和其他或者作者的合影,感觉路遥就在眼前。


    有路遥的地方,一般都会出现海波的身影。


    路遥的《人生》浪漫一点,海波《农民儿子》现实一点。


    我们的父辈,也许人人都想成为《人生》中的高加林,但是现实中的他们,也许大多成了《农民儿子》中的高良。


    我们既需要浪漫主义的《人生》,也需要现实主义的《农民儿子》。《人生》为我们点燃希望之火,《农民儿子》指引我们脚踏实地的前进。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无论我们是成为《人生》中的,走进城市的高加林,还是成为《农民儿子》中的,走向重重大山的高良,我们都应该感恩哺育我们的黄土地。


    1989年4月1日,路遥在为这部小说写的序言中说,“总之,海波是一位悲怆的诗人。在我看来,他用嘶哑的嗓门发出的吼喊,也比许多无病而矫情的呻吟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